政府網絡傳播是政府利用網絡媒介進行的公共信息傳播,是政府與公眾之間一種雙向溝通的信息傳播方式。①隨著互聯網的出現,政府傳播由封閉走向了開放、由一元走向了多元、由宣傳走向了傳播,政府傳播的目標也逐漸指向了政府信息公開、電子政府建造、公共關系建構、社會危機處理與政府形象建設等五個方面。
政府信息公開
檢驗一個組織是開放型的還是封閉型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是看它的信息開放程度,看它是否想方設法把公眾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傳播出去。
過去,由于體制的原因和“人治”的因素,我國的政府活動曾一度處于半封閉的狀態(tài)。許多政府事務因為透明度不夠,出現“暗箱”操作,并且滋生了腐敗,使群眾不滿意。透明政府則是政府在新時期對自身角色的一種準確定位,也是現代政府必須選擇的執(zhí)政方式。它不僅要求政府內部公開,而且要求政府對民眾公開,公民享有對政府的知情權、議政權和參與權。政府行政公開即要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讓公眾盡可能多地了解政府有關情況,以達到上情下達,為人民群眾參政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政府在事務處理尤其是一些敏感事務上,只有采取透明、積極的姿態(tài),而不是隱瞞、哄騙,才能最終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透明政府將政府事務置于陽光下,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讓陽光的防腐殺菌功效作用于政府,政府的權力運行過程公開透明,就會大大降低腐敗發(fā)生的幾率。這是在群眾中樹立政府誠信形象的必由之路,凝聚人心的行為方式,也是培養(yǎng)政府軟力量的有效方法。政府網站、政務論壇、網上辦公、官員博客、政府微博、網上信訪、網絡新聞發(fā)布、政府留言、政府領導與公眾的網站實時對話等,都是近幾年出現的透明政府新形式,網絡進一步優(yōu)化了政府的工作,拉近了政府與民眾的距離。
電子政府建造
自從網絡出現以后,各國政府都紛紛建立自己的官方網站,把政府信息化作為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重點。一場由信息技術引起的政府管理變革與創(chuàng)新,推動了當代全球政府行政模式由傳統(tǒng)行政官僚制向適應信息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新模式的轉變。②
政府網站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將政府的部分職能通過互聯網實現,方便企業(yè)和市民辦事。但目前不少政府網站,特別是縣級政府的部門網站,還存在“打盹”現象,其“辦事”功能無法令人滿意。政府上網并不是目的,不能一上了之,在把政府從網下搬到網上的時候,相應地必須實現政府網絡意識從網下到網上的轉變。
按照國際流行的電子政務發(fā)展階段理論,電子政務主要可以劃分為政府上網、整理信息使之便于利用、提供在線交互服務、面向公眾的基于網絡的服務型政府等四個階段。目前,中國各級政府及部門網站內容的完善程度不一,有的正處于第二階段,有的處于第三階段,有的甚至還處在第一階段。因此,要加強政府網絡傳播發(fā)展,努力實現向第四階段跨越。當前有些地方政府和領導人對于網絡還顯得過于謹慎和消極,各級政府和部門只有通過經常上網,體會和感受網絡,才能自覺形成與互聯網精神一致的網絡意識,也才有可能建立一個真正立足網絡為社會服務的網上政府。
公共關系建構
公共關系是社會組織運用傳播手段實現與公眾之間的雙向交流,使雙方達到相互了解、相互適應和相互信任的一種傳播與管理活動。現代社會穩(wěn)定和持續(xù)的發(fā)展,越來越取決于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互動關系。隨著數字技術的發(fā)展,網絡與新媒體對公眾的日常生活逐漸滲透,公眾開始掌握著越來越大的傳播權利,逐漸成為一個與政府傳播權力抗衡的群體。作為社會事務的管理、調控中心,政府除了借助政治、經濟、行政等剛性手段來管理社會以外,還必須借助公共關系這種軟性方式來協(xié)調各種社會關系,以達到既定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