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截圖23年07月28日1034_68.jpg

(圖為獲嘉縣同盟山武王大殿)

明代以前,獲嘉縣同盟山上除了建有富麗堂皇的武王殿、文王殿及有關(guān)文臣、武臣殿以外,還有一座氣勢威嚴的姜太公封神堂。封神堂中姜子牙像栩栩如生,其右手高舉封神鞭(亦稱打神鞭),氣魄宏大,雕工精細。

搜狗截圖23年07月28日1034_69.jpg

(圖為獲嘉縣同盟山封神堂)

封神堂和封神鞭,緣于牧野大戰(zhàn)。戰(zhàn)前武王和眾諸侯在同盟山牧誓,商覆滅后,武王和眾諸侯又回到了戰(zhàn)前牧誓的地方——同盟山,并對天下諸侯和有功將士進行分封建制,對陣亡將士進行掩埋,又祭祀了文王木主,將文王木主葬于同盟山之南,然后準備返回鎬京。

由于牧野之戰(zhàn)陣亡將士很多,所以在獲嘉境內(nèi)留下了許多的墳冢。面對這些凄冷的土冢,特別是那些曾經(jīng)和自己朝夕相處的陣亡將領(lǐng),以仁德治天下的周武王覺得與心不忍,應(yīng)該做些什么。

周武王和姜子牙商議,準備為在戰(zhàn)場上立過大功的文臣武將論功行賞,活著的回到鎬京后按祖制可以分封為各地的大小諸侯王。可是,因戰(zhàn)而捐軀的死者們,除慰其家室外,又該如何讓他們享以封賞呢?

姜子牙沉思良久后說到:“前有伏羲、顓頊等封禪泰山,皆因天高不及泰山,功成皆源天帝。而今,我伐紂一戰(zhàn)告捷,一是天帝所賜,一是陣亡將士以血所換。以大說小,以天論人,古人可登泰山而祭天,今天下歸心,我大周對戰(zhàn)死主將何不可設(shè)壇而封神呢?”

武王眼前也是一亮,對姜子牙的辦法非常贊同,此舉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事情,就交由姜子牙一手操辦,非常妥當(dāng)。

姜子牙得到武王的命令,隨后吩咐下去。不日,封神壇就在同盟山建成了。姜子牙手拿封神鞭,登壇燔柴祭天,在死者冢墓前對雙方七十二員主將代天進行了封神。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 一次以人封神。后來齊國的鄒衍也以這個方法領(lǐng)悟了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的奧妙,最終奠定了他陰陽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者的身份。到了明代,落魄的文人許仲琳以這個方法為基線,夸大其詞加以潤色,寫成了半人半仙的神話小說《封神演義》。

在封神過后,武王和姜子牙商議說:封神我朝的創(chuàng)世之舉,后世難免代代相襲。我想,人間既然立了法,神界也該有律。今天我朝只管封神而對神界沒有定制,恐怕會造成后世神界亂象叢生。俗話說樹發(fā)千枝,源于根本,太公你既然有封神鞭在手,我看就在這里建一座封神堂,把太公你的木主立在這里,把封神鞭懸掛在堂中,這樣不管后世到哪朝哪代,凡有死者被當(dāng)朝封神或一切外來之神,必須到此封神堂報到入冊,然后由太公你補入封神榜厚在神界公示,這樣才算正式進入神冊。有不按制度來了,那么太公你就用封神鞭把他們當(dāng)成野鬼打出神界,永不復(fù)封。今天立這個律條,也是我朝為今后神界所想。不立則已,立之必遵!不知道太公你覺得怎么樣?

姜子牙連連搖頭:封神本來就是代天帝進行封神的,立這個律條,也得在祭拜天帝后才能作決定啊。

武王說:我已經(jīng)和卜官、蓍官上祭天帝,用八卦推演的結(jié)果是上上吉,知上天正與我意合。太公你就再別推辭了,你就當(dāng)一個萬世統(tǒng)神的神界總領(lǐng)吧。

于是,在同盟山建封神堂后,把姜子牙的雕像立在了這里。后來,人們?yōu)榧o念周武王及牧野之戰(zhàn),又增建了武王廟。二者相映生輝,屢毀屢建,代代修葺。

肅穆莊嚴的姜太公封神堂,也就成為了各朝帝王欽封之神以及外來之神的先行報到處。但凡有違背制約的,必遭天譴。晉朝的白癡皇帝司馬德宗,把它恒山墜亡的舅舅陳宇(晉安昌太守陳廣之子)封為北岳王。陳宇興高采烈,收拾了一下,立刻就走馬上任。當(dāng)他走到黃河邊的時候,碰上了從西天來的彌陀佛。彌陀佛告訴陳宇,他要到同盟山姜太公封神堂向子牙遞交入國文牒,并邀請陳宇一同前去。陳宇仰仗著司馬德宗是一朝帝王,金口玉言。便沒有把周武王的封神定制放在眼里,無視姜太公封神堂,拒絕了彌陀佛的邀請,沒有到同盟山封神堂報到入冊、填榜公示,就大搖大擺地住進了恒山上新建的北岳廟??僧?dāng)他正要享受人間香火時,突然山洪爆發(fā),廟宇坍倒,又剛好碰到姜子牙到這里巡視,被姜子牙一鞭打到了黑虎林,讓黑虎給吃掉了。而彌陀佛到封神堂向子牙奉上文牒,住進了今獲嘉西張巨北的彌陀寺,香火日盛,造福一方,并任游神州,普度眾生(舊時有據(jù)此編演的民間戲劇《太公打神》)。這雖然只是則神話,但足可看出姜太公封神堂過去在民間群眾心里及中國封神文化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所以有人說,獲嘉縣是華夏封神之地,中國百神之鄉(xiāng),道理就是從這里來的。

姜太公封神堂也算是命運坎坷,它歷盡滄桑,幾盛幾衰,幾興幾滅,盛時云蒸霞蔚,衰時老樹昏鴉,興時公車侯馬,滅時淚濺黃沙。金貞佑元年(1213),獲嘉縣一個漢化女真族家庭降生了一個討人喜愛的嬰兒,取名徒單公履。徒單公履生性聰穎,自幼泡在漢人圈里,耳濡目染的是漢文化。成人后,他經(jīng)常登臨同盟山,懷鵬程之志。他非常崇拜武王,喜歡研究《周易》,金朝末期考取了進士,后被忽必烈招作幕僚,成為大元開國要臣和元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在《元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出名的大元《建國號詔》就出自徒單公履之手。元朝建國后,徒單公履傾其所能,對獲嘉同盟山上的姜太公封神堂及其武王祠廟進行擴建,雕梁畫棟,金碧輝煌,一時間四方香客,如云而至。

當(dāng)時姜太公封神堂有副門聯(lián):

上聯(lián):登臺呼風(fēng)指道立神造化牧野龍虎七十二;下聯(lián):坐堂喚雨引釋冊儒雄射中西斗星九千三。

橫批:萬神之源。

轉(zhuǎn)眼又是90余年過去了,朱元璋揭竿而起,舉兵伐元。同盟山上之姜太公封神堂及武王廟,因擴修于元朝開國要臣徒單公履之手,明軍恨烏及屋,一把火燒把它燒成了瓦礫。

隨著明朝建立,明景泰七年(1456)邑人桑仲禮重修武王廟于同盟山。而姜太公封神堂沒有再建,因為沒有找到姜子牙當(dāng)年的封神鞭,姜太公封神堂和姜子牙封神鞭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那么,姜子牙封神鞭到底流落到哪里了呢?根據(jù)民間傳說,風(fēng)身邊輾轉(zhuǎn)流落到了今天獲嘉縣徐營鎮(zhèn)一帶,被當(dāng)?shù)孛耖g稱之為金龍馬皮鞭,并由此鞭萌生形成了全國獨有的祭祀類舞蹈《馬皮舞》。2011年,中央電視臺《科學(xué)探秘》欄目組拍攝并播出的獲嘉非遺項目專題片《巨鞭奇舞》,紀錄的就是這個舞蹈。

正是:自古敬神幾千年,原來獲嘉是神源;

牧野硝煙雖散盡,難忘子牙封神鞭。

責(zé)任編輯:whyb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