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一種無形的文化遺產,主要指人們憑借傳統的知識、技能、表演、節(jié)日、儀式以及口頭傳統等方式傳承下來的文化實踐,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立,是人們創(chuàng)造和傳遞的精神財富。隨著現代化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方式,通過實踐體驗和互動學,為學生提供了了解非遺的機會。

傳承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非遺活態(tài)傳承強調將非遺的核心價值與時代的發(fā)展緊密結合,通過創(chuàng)新與實踐,使非遺融入現代社會生活。非遺活態(tài)傳承的涵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非遺活態(tài)傳承是為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非遺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歷史記憶、文化智慧和社會認同,只有通過積極參與傳承實踐,讓非遺“活”起來,才能真正傳承非遺的獨特價值。其次,非遺活態(tài)傳承強調與時俱進,使非遺在當代社會中煥發(fā)新的活力。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僅停留在過去,而應與當代社會需求和發(fā)展相結合。通過創(chuàng)新和改革,讓非遺與現代生活產生聯系,例如將非遺元素融入設計、藝術、旅游等領域,使之與現代社會和經濟活動相融合,打造出具有現代價值和市場潛力的非遺項目。再次,非遺活態(tài)傳承注重參與和協作,營造促進交流的環(huán)境。非遺傳承需要凝聚社會各界的共同力量,通過多元主體參與,形成共同探討、協作開展的機制,促進傳承的廣泛參與,實現非遺知識和技能的共享與傳遞。最后,非遺活態(tài)傳承關注年輕一代的參與和傳承。年輕一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力軍和未來。通過將非遺融入學校教育、社區(qū)活動和青年組織等渠道,激發(fā)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并為他們提供學、實踐和展示的機會,以培養(yǎng)新一代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創(chuàng)新者。

研學旅行的開發(fā)可激發(fā)學生的學興趣和學熱情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教育觀念的變化,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研學旅行既是一種學術研究活動,也是一種體驗式教育形式。通過走進實地,觸摸真實,研學旅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興趣,給學生帶來很多積極的意義。一方面,研學旅行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文化,通過親身實踐,感受現場,深刻地理解學過的知識。這種親身體驗的方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興趣,提高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學生們需要與同伴合作,共同完成各項任務。通過合作和交流,學生們能夠學會與人合作,增進友誼,培養(yǎng)團隊意識。同時,研學旅行的組織者也會安排一些團隊建設活動,如集體合作游戲、團隊拓展訓練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能夠加深彼此的了解,提高溝通協調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夠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活能力

其一,研學旅行中,學生可通過親身參觀、實地考察,看到不同地區(qū)、不同環(huán)境下的人們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提升個人包容心和理解力,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中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其二,在旅行中,學生需要獨立完成一些日常生活的事務,如住宿安排、交通規(guī)劃、飲食補充等。這些經歷能夠鍛煉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獨立生活能力。

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研學旅行可以讓學生親自參觀歷史名勝,目睹古建筑的雄偉壯觀、文物的珍貴與獨特之處,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歷史的發(fā)展。在旅行探索過程中,學生們可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與事,遇見不同背景的人群,在人際交往互動中學會傾聽與溝通,拓展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更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觀點與文化差異,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

非遺活態(tài)傳承與研學旅行開發(fā)互動動因分析

從價值理念、概念內涵等因素出發(fā),研學旅行與非遺活態(tài)傳承之間的互動體現在價值共創(chuàng)、主體共存、需求互補、理念契合、空間對接方面。

價值共創(chuàng)是一種新的商業(yè)模式,強調消費者和企業(yè)之間的合作關系,通過合作共同創(chuàng)造和分享價值。Prahalad等人提出了價值共創(chuàng)的DART模型,其中包括透明性、獲取、風險收益、對話這四個基本要素。在研學旅行與非遺的交互過程中,旅游者可以通過對話理解其中的價值,從而獲取復合體驗價值。研學旅行作為一種以學和體驗為主要目的的旅行方式,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還可以提供與文化、歷史、科學等領域相關的學和體驗機會。在研學旅行和非遺之間的互動中,研學旅行的“在場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研學旅行的“在場性”指的是人們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與傳統的旅游方式不同,在場型研學旅行更加注重參與感和體驗感,使得與非遺之間互動更具透明性、真實性。在研學旅行和非遺的互動中,非遺可以通過研學旅行來傳承和推廣,而研學旅行則可以通過非遺來提供更加豐富的學和體驗機會。這種價值共創(chuàng)的合作關系可以幫助研學旅行和非遺在市場上更好地推廣和發(fā)展。

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核心問題在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能力。一般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途徑包括社會傳承、家族傳承以及群體傳承三個方面。從本質上來看,非遺活態(tài)傳承離不開技藝的代際傳承以及社會的廣泛參與傳承。對于研學旅行,眾多研究者都表示“人”是研學旅行的主體。從這個角度來看,非遺傳承與研學旅行有著“人”這一共同之處,社會人群既是非遺文化的傳承者感知者,也是研學旅行的參與者、體驗者。

非遺傳承與研學旅行在需求上呈現出了互補的狀態(tài)。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特點在于“非物質”,其內在意蘊無法通過語言等方式表現出來,需借助有形載體進行非遺文化傳承。強化研學旅行過程的文化體驗??蓪⒀袑W旅行文化與非遺傳承相結合,各取所需,實現良好的互動關系。借助非遺傳承的多維價值,研學旅行開發(fā)可以市場化、產業(yè)化的方式促進非遺資源創(chuàng)造性轉化,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歸社會,融入旅行者的真實體驗中,使其“活在”產業(yè)發(fā)展中、日常生活中、工作學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傳承,主要傳承的是傳統技藝、風俗慣等歷史文化,將這些文化作為研學旅行的項目內容,能夠發(fā)揮出更有效的育人作用,使得研學旅行和非遺傳承在需求上體現出“造血”和“輸血”的雙向互動。

旅游開發(f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眾多學者熱衷于研究的內容,不同的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那么,借助旅游開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原真性是否能夠得到保持?實際上,不論是游客的體驗,還是非遺資源的活態(tài)傳承,保持原真性都是最重要的條件。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活態(tài)傳承指的是實現傳統文化、思想的活化運用,使其滲透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與其他類型的旅游形式相比較研學旅行更注重文化互動,其發(fā)展理念在于有機融合旅游體驗和研究學過程,從而實現在實踐中育人的功能。從某種角度來看,非遺活態(tài)傳承與研學旅行在理念上有著高度的契合性。

為了實現研學旅行中人格培養(yǎng)、社會了解、知識學的目的,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建沉浸式的、以真實環(huán)境為基礎的場景體驗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也在一定的地域空間環(huán)境中體現,并且“在場空間”是非遺活態(tài)傳承的主要特點。非遺傳承與研學旅行在空間上存在對接性,即非遺文化傳播傳承的空間正是研學旅行所需的場所。開發(fā)研學旅行,能夠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交融互動,在這個特定的文化場域中,傳播者和接收者會進行被動或主動的交互對話,使非遺文化的傳承得以實現。引領學生通過研學旅行的方式進行非遺體驗,可以增加學生對非遺的認識,并將其融入自己的意識中,帶到日常生活中,促進自覺弘揚與傳播。

非遺活態(tài)傳承與研學旅行開發(fā)互動機理

基于非遺活態(tài)傳承與研學旅行開發(fā)互動動因的分析,可以發(fā)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研學旅行之間有著良性的互動媒介。根據約翰遜提出的“文化環(huán)”理論,可知,非遺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在旅游領域被“譯碼”之前,需要對其進行“編碼”處理。關于“文化環(huán)”理論,學者David Herbert進行了修正,并提出了閱讀、影響、構建三個層次理論,認為文化旅游構建分別需要經歷這三個層次?;诖?,本文以旅游開發(fā)生命周期和文化旅游消費三個層次為依據,基于文化環(huán)模型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tài)傳承和研學旅行開發(fā)重要的三個互動階段:導入期、發(fā)展期、成熟期,不同的階段實現非遺傳承的功能有所不同。這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是一個不斷循環(huán)、螺旋式提升的過程。

作為一種趣味獨特、品質高潔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融入旅游業(yè)發(fā)展初期時,就吸引了眾多游客的注意力。而當時的研學旅行尚未盛行,非物質文化主要以展示、觀賞、游覽的方式呈現,與目的性學之間的互動并不明顯,但隨著研學旅行教學意義的挖掘,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可研學旅行教學模式,在研學旅行活動中促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與傳承,從最初的淺嘗試閱讀轉變?yōu)樯疃妊凶x,極具教育意義。與其他產品類型相比較,由于非遺文化的融入,研學旅行將呈現出顯著的文化差異,這一特點也使得研學旅行更具意義,促成了研學旅行開發(fā)與非遺活態(tài)傳承之間的互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傳承在研學旅行中的介入程度越大,越呈現出了由靜態(tài)向動態(tài)轉變的發(fā)展趨勢,非遺地方性、獨特性、原真性等價值不斷釋放,在研學旅行開發(fā)不斷擴大的發(fā)展背景下非遺文化價值逐漸演變資本價值,非遺活態(tài)傳承與研學旅行開發(fā)之間的互動更加深入,游客可通過旅游商品消費項目體驗等方式進行非遺文化解碼或譯碼,最終實現品牌效應。

研學旅行發(fā)展至成熟期,與非遺活態(tài)傳承之間的互動關系進入到文化行為屬性,旅游者通過自己真實的旅游體驗,對目的地形象進行構建,在此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研學旅行這一有形載體,實現了與學生群體的互動,促成了非遺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

總而言之,非遺活態(tài)傳承與研學旅行開發(fā)通過互動機理實現有效結合,對于促進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具有積極作用。通過實踐操作、互動體驗和社會參與,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和體驗非遺文化,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因此,可積極推進非遺活態(tài)傳承與研學旅行開發(fā)的結合,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作者:劉歡,丁淑芳,曾倩   江西旅游商貿職業(yè)學院

本文系江西省科技廳2022年科學技術研究項目“虛擬現實(VR)技術在非遺景區(qū)的活化應用研究——以靖窯為例 ”(GJJ2205501)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whyb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