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胡錦濤開通人民網微博

  “胡錦濤微博”已關閉 網站服務器被擠癱

  2月21日,一個特殊的名字出現(xiàn)在人民網微博:國家主席胡錦濤。微博資料欄內容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據人民網透露,國家主席胡錦濤2008年考察人民網,當時就在強國論壇注冊了實名ID“胡錦濤”,該微博是網頁根據ID自動生成的。(2月22日《北京晚報》)

  不過,2月22日人民網發(fā)了通告表示,由于微博用戶數(shù)量激增,導致網速過慢,因此在強國論壇注冊的ID賬戶暫停自動生成微博,由于技術原因,自動生成的“主席微博”也與其他類似微博一樣,暫時關閉。

  從 “主席微博”的誕生和消失看,其“有”也合情“無”也合理,“有”可看做是網絡技術的特點使然,“無”可看做網站對更多用戶的尊重。不過,該現(xiàn)象最大的看點,不僅在于“主席微博”本身,更在于無數(shù)網民熱情洋溢地追捧、興高采烈地奔走相告,以及追捧背后蘊含的社會心理和政治文明發(fā)展軌跡。

  在這一網絡現(xiàn)象的背后,跳動著一種時代的脈搏——政治必然越來越開放,民眾與公權力的溝通必然越來越暢通,互聯(lián)網正成為中國政治文明的強勁助推器。胡錦濤、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粉絲團“什錦八寶飯”的興起,表明政治家們在網絡時代,走下神壇褪去光環(huán),空前地縮短了政治家與民眾之間的距離,真誠親民代替了威嚴敬畏;一大批官員博客的開張,一大批官員博客與民意的良性互動,證明民主政治在公民與公權之間找到了更豐富的溝通交流渠道;越來越多政府網站的建立和運轉,越來越多公權機關對網絡民意的重視和集納,越來越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電子民主方興未艾,表明“人民”這個字眼正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參與政治資源、參與權力運行和監(jiān)督。

  “民主政治”一詞在不同的語境下內涵表達或許不盡相同,但究其本質而言,就是民眾與公權力之間的互動。網絡時代,BBS、電子郵箱、QQ、博客、微博……這些新興的網絡技術正以無孔不入的強大力量,空前地豐富了官民之間的溝通、強化了民眾與公權直接的互動。溝通意味著民意與權力的對接,互動意味著公共資源與個人權益的匹配,溝通越暢通,互動越積極,則表明一個社會的民主政治生態(tài)越生動活潑、良性成熟。

  以此為標準衡量古今中外之歷史,也不難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凡是權力與民眾聯(lián)系越緊密、溝通渠道越暢通的朝代,其就越容易得到民眾的支持,其壽命也就越長;反之則否。由是觀之,一個正在全面轉型、不斷追求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中國,必然永不停息地豐富公權與民眾的溝通交流渠道,永無止境地力求政治與民意的良性對接。普通官員開博、政府聽取民意、立法機關開門立法……這些層出不窮的新事物、新現(xiàn)象,正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維推進的必然結果,也正契合了權力與民眾之間關系的永恒歷史規(guī)律。不僅在中國,以全球視野放眼國際,在網絡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從德國總理默克爾、俄羅斯總理普京、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到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利用網絡打造政府與民眾之間更加暢通有效的溝通渠道和互動平臺,正成為世界政治文明發(fā)展的新興趨勢。

  所以,此次人民網“主席微博”現(xiàn)象,更像一滴水,從中折射出一幅當下中國的畫卷——— 網民心理、民意訴求、官民互動交相輝映的社會進步畫卷。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