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短短一兩句的“高度概括”,到打印出來整整一頁紙的詳細解釋,從標準的“官話”,到閑話家常般的口頭語。記者近日發(fā)現,政府官方網站的各類回復市民提問的信息越來越詳細,和市民的互動也在不斷增加。
曾有市民反映,政府網站上的回復多為千篇一律的“官話”,經常用“根據相關條款”、某某政策應該找“相關部門”,或者建議直接撥打熱線咨詢,那種“生硬”讓市民們感覺難以滿足咨詢需求。
而這些情況在悄然發(fā)生改變。
在市規(guī)劃委網站中,經常關注建設項目公共參與意見采信反饋信息的市民李阿姨說,“最近一段時間,網頁上給市民意見的回復內容越來越長,說得越來越詳細了。”
舉去年年初和年底的兩條公開回復為例,同樣是針對建筑建設以后是否影響交通的問題,市規(guī)劃委在2010年2月1日對此問題的回復是“經核,該項目建成后不影響北側現狀道路的通行”;而在2010年末的一條針對基本同樣的提問,市規(guī)劃委同時引用了建設單位和規(guī)劃委核實后的回復,“建設單位意見為,該項目用地與小區(qū)用地間采用護欄隔離,項目用地內部進行機動車循環(huán),對幼兒園的安全沒有影響”,而規(guī)劃委意見為“根據調整后的方案,該項目機動車流與小區(qū)車流沒有交叉,采信建設單位意見;有關該項目的噪音影響問題,不屬我委職責范圍,我委已將有關意見函告市環(huán)保局”。
“看到這樣的回答感覺明確多了,至少知道規(guī)劃委確實調查了。就算不歸他們管的問題,也告訴我們到底應該去哪里反映,而且他們也幫我們反映了。”李阿姨說。
除了網頁回復以外,記者了解到,很多政府部門的官方網站,只要提問的市民留下詳細信息,相關部門還會指定人員限時電話答復提問的市民。凡是給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網站的“局長信箱”發(fā)送反映問題的郵件,發(fā)件人肯定會在一兩天時間里得到電話回復。去年底,因為北京站站前街由北向南行駛車輛的掉頭車道被撤,感到不便的劉先生就給市交管局“局長信箱”發(fā)去郵件,提出撤銷“禁止調頭”標志,恢復調頭車道的想法。令他沒想到的是,他第二天就接到交管部門的電話,“您提出的意見確實可以理解,因為我以前每天上下班也都要走這條路調頭。”市交管局東城交通支隊東單大隊值班交警這一說,讓劉先生感覺交警很“親近”,“作為一名駕駛員,我們同樣會感到不便,但之所以撤銷這個調頭車道,主要是有很多市民反映,在早晚高峰時間,這個調頭車道很容易‘壓車’,排隊等候調頭的車輛隊尾都到了長安街上。”盡管自己的意見無法被采納,但劉先生還是對交警的解釋很信服,這位交警還耐心地給劉先生指了一條可以繞行的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