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老人提供更好的保障,讓獨居老人不至于直面“自己躺地上,子女在通訊錄里”的悲???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以街道辦、居委會等基層組織或相關職能部門為依托,建立起能夠托底的公共服務體系,在現代社會里發(fā)揮傳統社會中鄰里守望的作用。

  臨近象征著合家團圓的中秋節(jié),一則關于空巢老人的報道引發(fā)人們熱議,文中那句“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里”,讓很多人為之落淚。當一年中有300多天子女不在身邊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何保障,已然成為不容繞過的社會問題。

  在通常意義上講,“空巢”代表著一種居住狀態(tài),在“空巢老人”之外,也有媒體報道用“空巢青年”來形容那些離家打拼的年輕人。人們議論“空巢”,關注的焦點并不是獨居狀態(tài)本身,而是獨居者所面臨的特殊風險。受客觀條件的制約,以合家聚居形式來解決“空巢”不現實,“常回家看看”也靠不住,眼下最有可能實現也最值得發(fā)力的,恰恰是針對獨居老人面對的風險,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

  如果單論居住狀態(tài),尤其在城市里,獨居這種形式并非與特定的年齡階段捆綁,“空巢老人”這一感情色彩濃重的名詞之所以流傳甚廣,恰恰在于老年人本身的相對弱勢。雖也有“空巢青年”之說,但從輿論反應來看,它被多數人視作無病呻吟。相比之下,老年人是典型的弱勢群體,身體上的衰老是一方面,對社會快速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弱是另一方面。一旦他們處于獨居狀態(tài),自身應對各方面風險的能力弱,又難以獲得充分的幫助,自然就有了以無所依存為特征的“空巢”之感。

  說到底,這仍是“老無所依”的舊問題,對此以前可能側重于物質上的保障,現在則更注重精神上的慰藉以及突發(fā)狀況下的風險應對。前兩年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增添了讓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條款,強調子女贍養(yǎng)義務的初衷很好,但執(zhí)行起來難度很大。很大程度上,老人獨居是人口空間流動性加強的必然產物,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可逆的趨勢?;貧w以直系親屬聚居為特征的“主干家庭”很不現實,大家庭聚居也未必符合所有老人的心愿。換句話說,解決問題之道并不是一味地改變獨居狀態(tài)。

  現在的問題就變成了如何為老人提供更好的保障,讓處于獨居狀態(tài)的老人不至于直面“自己躺地上,子女在通訊錄里”的人倫悲劇。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以街道辦、居委會等基層組織或相關職能部門為依托,建立起能夠托底的公共服務體系,在現代社會里發(fā)揮傳統社會中鄰里守望的作用。在這方面已有先行者,北京市海淀區(qū)衛(wèi)計委就推出了面向轄區(qū)老人的一鍵式急救系統,而省城濟南也有了針對街道轄區(qū)開展網格化管理的“胡同管家”……形式上各有特點,但為獨居老人托底的功能是一致的,不讓獨居與聽起來就頗為悲涼的“空巢”畫等號。

  尤其現在,網絡科技如此發(fā)達,信息的收集、傳輸、處理異常便利,技術條件足以支撐起比子女陪伴更專業(yè)、更及時的服務體系。盡管在精神撫慰上無法取代子女,但最起碼能夠幫助老年人減少獨居所面臨的“不測”。把這些已有的服務模式和技術手段,變成看得見、用得著的公共服務體系,這比子女逢年過節(jié)回家看看要靠譜得多。

責任編輯:li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