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從媒介發(fā)展的角度看,大眾傳媒在社會系統(tǒng)中的功能不斷強化,尤其是網(wǎng)絡,由于其即時性、全球化、海量存儲、多媒體、互動式等傳播特點,給政府、傳媒、公眾都帶來了新的影響。在大的危機前,如果沒有公開、透明和準確的信息傳達,謠言將會蜂起。 

  政府所表現(xiàn)出的積極負責的姿態(tài)、媒介的公正準確立場、公眾團結進取的精神,形成了傳播中的“共振” 危機是一種帶來高度不確定性和高度威脅性的不可預測的非常規(guī)事件。對于一個社會系統(tǒng)的基本機制和行為準則架構帶來嚴重威脅,對于政府的執(zhí)政能力和社會穩(wěn)定都是嚴峻的考驗。 

  與以往的重大危機相比,此次汶川大地震后媒介反應之迅速,信息之公開透明,互動之頻繁熱烈,應該說是歷次危機傳播中最為成功的一次。 

  需要厘清的是,汶川大地震帶來的影響遠未結束。災后的恢復和重建,是一個漫長且艱巨的過程。作為溝通政府和公眾的最為重要的社會傳播載體,大眾傳媒未來如何發(fā)揮作用,需要我們理性而冷靜地思考。 

  必須明確,信息公開原則是中國社會和國際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要求和必然趨勢。 

  從國際環(huán)境看,全球化趨勢和WTO要求是信息公開的時代背景。全球化使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依賴程度加深,各國間的認知成為國家間交往的基本條件。 

  WTO多邊貿易規(guī)則是當今國際經濟競爭的主要規(guī)則,約束的主要對象是行政機關及其行政行為。“透明度原則”(又稱“陽光原則”)是其重要的基本原則和追求的主要目標。 

  從社會現(xiàn)實看,我國正經歷著深刻的社會轉型。轉型社會的最基本問題就是價值中心缺失、沖突和矛盾充斥等,屬于危機高發(fā)期。這類問題的解決有賴于人們的冷靜、理智和對等的交流。 

  從經濟學角度看,政府信息是典型的公共品。政府提供信息不僅義不容辭,而且是提高市場整體效率的必然選擇。 

  政治民主化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基本特征。其集中體現(xiàn)就是人們通過廣泛參與政治過程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對公民來說,知曉權的滿足是基本的實現(xiàn)條件。 

  從媒介發(fā)展的角度看,大眾傳媒在社會系統(tǒng)中的功能不斷強化,尤其是網(wǎng)絡,由于其即時性、全球化、海量存儲、多媒體、互動式等傳播特點,給政府、傳媒、公眾都帶來了新的影響。在大的危機前,如果沒有公開、透明和準確的信息傳達,謠言將會蜂起。非典以后所確立的危機應對機制在這次特大地震災害中被證明是有效的:以樹立政府權威和媒介公信力為核心,以信息透明公開為原則,傳媒為廣大公眾提供及時、準確、充分的報道。確保傳播主體(政府)——傳播通道(大眾傳媒)——傳播對象的鏈條暢通運行。 

  應該看到,大眾媒介已成為實現(xiàn)信息公開的主渠道。民主政治、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和公眾間的充分溝通,這一功能恰恰是由大眾傳媒所承擔的。在重大危機前,媒介的信息公開至少起到以下作用: 

  第一,有助于迅速傳播政府政策和事實真相,維護社會穩(wěn)定。正式渠道的權威信息容易建立信任度,并消除人們心理緊張和壓力。準確及時的信息通道實際上是修正并確立受眾的接受渠道,平復公眾的情緒和不安全感。傳播學理論認為:公眾越認為重要的信息,同時越感到模糊不清的信息,傳播得越快越廣;而公眾的批判能力越強,則這些信息的傳播量便越稀少。 

  第二,便于在短時間內最大程度地動員社會力量,應對和化解危機。重大危機的應對和解決,依靠任何單個組織、機構都是不切實際的。這次國內外政府、慈善組織、華人團體等的廣泛援助,正是基于多種信息通道的暢通開放所形成的直接效應。很多國外媒體都積極采用中國主流媒體所采集到的一手的新聞素材,媒介互動使得四川大地震成為這段時期內首要的媒介議程,并借助于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等,成為公眾議程的焦點。 

  媒介在此次危機中成為政府和公眾的雙重代言人,政府所表現(xiàn)出的積極負責的姿態(tài)、媒介的公正準確立場、公眾團結進取的精神,形成了傳播中的“共振”。 

  信息公開的常態(tài)化是順應潮流的必由之路。開放透明的報道,是對公民知情權利的維護和落實。 

  在我國,大眾傳媒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公眾了解政治信息的主要載體甚至是惟一載體,堅持信息公開原則,對于實現(xiàn)民主政治、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有百利而無一害。 

  政府在強調媒介的宣傳功能的同時,必須注意到,媒介作為新聞載體,具有監(jiān)督環(huán)境、社會教化、信息提供、娛樂工具等多重功能。宣傳應避免宣傳對傳播者有利的信息而遮蔽其他,新聞則應堅持客觀報道和平衡原則,注意信息的全面和真實。在媒介史上,因為過分強調宣傳功能而導致的惡性后果并不鮮見,致使政府和媒介的公信力受損。 

  而相反,政府信息的公開透明,不僅可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改善政府形象,而且,從社會教化的角度來看,長期浸潤于這樣的媒介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將有效地培養(yǎng)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自豪感,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這與和諧社會的目標亦高度契合。

 ?。ㄗ髡呦祻偷┐髮W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