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榮書記現(xiàn)場回答網友提問 記者方晨攝
“你好,這里是問計活動辦公室。”不論何時,您撥通0791-6242119時,首先聽到的都是這樣的應答。
江西省“問計辦”,全稱為“江西省委書記蘇榮與省內外朋友共商加快江西發(fā)展大計活動辦公室”。從5月5日設立到現(xiàn)在,這里的工作一直緊張有序。
“問計辦”設立在省委宣傳部網絡宣傳辦公室之下。辦公室主任劉浩告訴記者,前兩天,“問計辦”的工作人員從4個增加到7個。“從5月5日到現(xiàn)在,平均每天要接到1000條各類建言,內容是五花八門,幾乎各個領域的建言都有。”劉浩說,每天下午5∶30之前,“問計辦”要將當天經過篩選的、有代表性的建言,整理成快報、簡報、匯編等,呈給各相關領導批閱。
“據(jù)我了解,我省設立的‘問計辦’在全國還是首家。目前是臨時的機構。至于以后是不是設立為專門機構,還可以考慮。‘問計辦’主要是為政府和百姓提供一個溝通的平臺,今后,我們肯定會有更多這樣的溝通平臺建立起來。”劉浩說。
□訪談
信息公開增強公民參政意識
江西師范大學學子廖新良在網上的一個留言,不到4天就得到江西省委書記蘇榮的批示。公共媒體上公開刊登這些問計獻策信息,激發(fā)了這個大學生為江西發(fā)展參政議政作貢獻的意識。
自蘇榮發(fā)表公開信以來,截至目前共收到3萬多條留言,形成一個民意“井噴”的現(xiàn)象。江西省委黨校副教授萬高隆接受《新法制報》記者采訪時說,這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公民具有強烈的參政議政意愿和熱情。
蘇榮發(fā)表公開信的前4天,《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萬高隆說,公開民眾的建言也是政府實踐《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6月2日,南昌濱江賓館10號樓二樓南會議室,廖新良與江西省委書記蘇榮近距離面對面,數(shù)以百萬計的公眾通過網絡直播,觀看了他們之間交流對話的整個過程。
萬高隆說,這是搭建公權機關與公民溝通互動的平臺,推動政務公開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的一種有效形式。
民眾建言,又得到采納。“公開決策的過程比公布結果更重要。”萬高隆說,這樣更能體現(xiàn)民意。
“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萬高隆說,政府信息公開化使科學、民主、法治決策從呼聲走向前臺,這將使公民參政議政走上良性軌道。
□解讀
民間智庫參與政策決策
省委書記蘇榮習慣用“課題”來概括發(fā)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從中央重要智庫——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調任江西后,高調重視吸納官方或民間智囊機構參與政策決策。
1月18日,履新江西不久,蘇榮就與江西省政研室、省社科院、省委黨校、各高校及研究單位專家座談,了解江西省情,問計大家。結尾時還說:“大家陪我坐了一下午,還沒有給你們講課費呢!”這一幽默的話語立刻拉近了距離、驅散了寒意。
在全國兩會期間召開的江西中外記者新聞發(fā)布會上,江西提出了“環(huán)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實驗區(qū)”的戰(zhàn)略藍圖。關于鄱陽湖生態(tài)的課題向國內外招標,蘇榮帶隊親自走訪國家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中央黨校,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對列入國家課題的5個重大課題研究。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接受《新法制報》記者采訪時說,這些官方或依附組織的智庫,因為面臨一個無法克服的困境,即必然帶有投領導之所好的傾向。這些研究部門通常成為過濾、排除社會中多樣化意見和訴求的機構。據(jù)此制定出來的法律或政策缺乏足夠的公共性。
這個時候,就迫切需要能夠將更大范圍內精英見識和普通民眾意見,導入立法與決策當中。5月5日,蘇榮通過公共媒體發(fā)表公開信,向國內外求計問策。
在昨日舉行的網絡直播交流會上,來自新聞媒體、高校學生、企業(yè)管理人員、普通公務員等社會各界人員輪番向江西省委書記蘇榮獻策。這些民間團體或個人通過合法的途徑發(fā)表他們的建議、意見和呼聲。
和每一個建言者交流完,蘇榮都會說:“謝謝!”表達謝意之余,蘇榮感慨說:“人民群眾從來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推動歷史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最廣泛的發(fā)動人民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我們才能夠得到真知灼見。”
賈西津說,政府能夠聽取民意,使其政策凝聚共識,在設定的邊界活動而不出現(xiàn)抗爭,同時有利于改善民間智庫的生存和發(fā)展環(huán)境。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民間智庫能否獲得發(fā)育空間,取決于政府是否愿意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江西省委書記蘇榮利用互聯(lián)網直播公開回應民間智庫的建言,為這種開放做出了示范。
蘇榮在交流會上說,這只是依靠群眾,使群眾擴大知情權,使省委聽取社會方方面面的意見,進而整改的一種方式。
□述評
公民有序參與政治
一直讓外界保持神秘感的政策決策大門,今天在內陸省份江西打開。省委書記蘇榮親自邀請建言代表與網友面對面“拍磚”。
大約一個月前,蘇榮通過報紙、電臺、電視臺、網絡等媒體同時發(fā)表公開信,向全國征集解決事關江西發(fā)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民間智慧”。這一開江西風氣之先的舉措,在國內引起熱議,江西媒體定期選登省內外朋友的建言。
觀察家們認為,政府擁有大量的“智囊團”,但公開信的發(fā)表闡釋了執(zhí)政黨領導層愿意傾聽民意的姿態(tài),他們清醒地意識到,執(zhí)政政策必須最大程度地獲得公眾的支持。
傳統(tǒng)的“信訪”渠道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政府收集公眾對政策的反應信息。蘇榮上任江西不久,在省兩會上看望參加省“兩會”報道的新聞工作者說:“新聞媒體要暢通言路,多反映民意,當好參謀政府。”一句“新聞媒體也是生產力”,更是引起了全國媒體的注意。
這一次的民間問計,實質上是一次繼續(xù)拓寬公眾參與政策決策的路徑。
長期以來,公眾缺乏參與政策決策的載體,很多政策是在政府制定以后才向社會公布。但在1998年中國首次發(fā)布法律草案讓公眾參與以來,中國在立法程序方面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很多備受關注的法律,如《勞動合同法》就是在公眾的參與下制定出來。并且,公眾的參與帶來了不同的效果,爭議較大的條款是在修改之后再通過。
因此,外界的關注焦點已經從問計的形式,轉移到如何不使這一舉措成為“政治作秀走過場”。這封公開信的發(fā)布,江西省委書記蘇榮與網友對話,即是對這一質疑的公開回應。
完成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即是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將公眾的良機吸入到新政策當中。公共管理專家們認為,公眾參與有利于政府做出符合社會實情的政策,采納公眾意見,致使政府政策的調整和修改有利于和諧。
公眾利益至上,是現(xiàn)代政府的治道,公眾很樂意看到這種執(zhí)政理念在更廣的范圍傳播和實施,并成為一種制度和慣例。
下一步,公眾有效監(jiān)督政府政策的實施,將是檢驗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