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華大學的《中國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研究》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對81個市政府有關財政數(shù)據(jù)進行調(diào)查,結果達到全國財政透明平均水平的僅43%。今年5月在全國政府信息公開會議上,國務委員馬凱就信息公開問題指出“有些地方和部門思想上還不夠重視,有的存在畏難情緒;相關制度還不夠健全,各地各部門工作進展也不平衡?!毙畔⒐_是政府提高政治透明度所必須的,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長期性和日常化的特點,是陽光行政的應有之舉,是政治文明的具體表現(xiàn),是現(xiàn)代社會政府的責任。
在我國,對于保密文件以外的政府信息是否應該公開一直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或統(tǒng)一的規(guī)定。2008年《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似乎讓信息公開有了依據(jù)。但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的信息處于政府壟斷狀態(tài),在很多官員的眼中,政府信息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權力的象征。從信息神秘主義思想轉向陽光政府理念是一場深刻的行政管理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信息公開的認識誤區(qū)、行動差距、制度矛盾、硬件不足的問題還廣泛存在。
雖然有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但在實際操作中信息公開的評判標準由誰來掌握?由誰來監(jiān)督?如果簡單地用老百姓是否滿意作為評判標準的話,其實是個偽標準,因為“老百姓”本身就是個模糊概念,這個概念指的是全體民眾,并不是少數(shù)話語精英,也不是網(wǎng)絡上的那些活躍分子,怎樣知道全體民眾對公開信息的滿意程度呢?信息公開本身并不難,要說難,難就難在眾口難調(diào),對公開的信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難就難在當信息本身所具有的隱性權力,一旦公開,信息就不能成為權力的主要部分了;難就難在什么信息應該公開的認識很不統(tǒng)一,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信息作為信息社會的資源人人都可以比過去任何時候占有的更多,開放已經(jīng)能公開獲取的信息滿足不了大家的要求;難就難在要改變長期以來政府行政工作體系形成的固有慣性思維、工作方式和工作習慣。
另一方面,一些網(wǎng)民對公開的信息總是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不管所公開的信息是否全面、客觀公正,一概抱以不真實、不全面的批評觀點,個別人可能還會用非理智的方式,嘩眾取寵,博得不明真相公眾的同情。應該看到,網(wǎng)絡上的非理性評論和意見無助于信息公開的正常開展。
信息技術越發(fā)達,信息的透明度就越大,越不想公開應該公開的信息,就會使政府部門越被動。當政府信息不對稱時,人們一般會同情弱勢群體,甚至寧愿相信網(wǎng)上或民間流傳的信息,而不愿相信政府通過公開渠道發(fā)布的信息,久而久之政府就會陷入兩難境地,形成不公開不行,公開了也不行的被動、尷尬局面。當然,信息公開也有成本,需要有相應平臺和必要渠道,更需要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以百姓之心為心,別讓信息公開再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