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名網友@廈門浪追問了49天之后,廣州市城管局官方微博終于在前晚公布了其2010年出國考察報告。微博掛出后,即引起網絡熱議,不少網友都對其回復做出肯定,認為此次回復代表了網絡問政的新進步,對于促進陽光政府建設,是有前途的。(據8月29日《南方日報》)
近年來,網絡問政、微博問政儼然也越來越成為了一種時尚,一種要求,從最初的公開電子信箱,各地紛紛建立網絡問政平臺,到胡書記、溫總理等國家領導人與網民在線交流,再到如今的微博問政成功,每一次嘗試都受到了網民和政府官員一陣追捧,一次次把網絡問政推向新的高度,掀起新的高潮。
這種群眾“點菜”政府“下廚”式的問政方式,為政府了解民情、聽取民意提供了“最短路徑”,也因問政成本劇降而勃發(fā)了公眾參與公共事項的熱情?!熬W絡問政”的一頭是各級黨政機關,一頭是近5億網民,它的應運而生宛如架起搭建了一座官民互動、上下溝通的的“連心橋”,已成為不可取代的民意表達和政府傾聽民聲的場所,發(fā)展?jié)摿薮螅?/p>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些地方的網絡問政平臺近乎“荒蕪”,要么走過場,流于形式,要么內容長時間得不到更新;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嚴格設置干部“上網底線”,對干部上網進行嚴加約束,怕“泄密”,怕說實話,胡亂應付。就拿這次的廣州市城管局來說,若不是被追問45天后人民網的報道和評論引發(fā)了巨大的輿論壓力,恐怕他們還會一拖再拖,甚至會不了了之。原因很簡單:對于權力部門而言,你可以問,我未必答!或者說你可以問,我未必負責任的回答!
網絡問政之所以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與個別領導和部門的態(tài)度以及重視程度不無關系,更與大多數地方的“制度空白”有關,這種創(chuàng)新的問政模式因為沒有立法,沒有規(guī)章制度,甚至沒有相關文件規(guī)范,不能形成常態(tài)化的工作機制,執(zhí)行起來全靠“自覺”,執(zhí)行效果也是“平淡無味”。那么,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的落實也會大打折扣。
因此,筆者認為:若使網絡問政走上常態(tài)化軌道,必須讓政府在“下廚”之時加點“料”,這“料”是各種有關網絡問政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是諸如收集、分類、交辦、督查、反饋的網絡問政鏈條。
只有各級政府部門重視網絡力量,在“下廚”之時多多用心,才能烹出色香味俱全的“大餐”,網絡問政才能真正成為政府與民意良性互動的平臺,也勢必會極大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增強政府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