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人大:見證中國民主政治進程

  從十屆到十一屆,全國人大走過十年不平凡的歷程。回眸一望,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堅實步履清晰可見。十年間,中國的發(fā)展進入新世紀新時期,全國人大也經(jīng)歷了不斷開放的新階段。

  過去的十年,亮點頻現(xiàn):直播委員長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開通“網(wǎng)上新聞中心”、法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常態(tài)化、提高監(jiān)督工作透明度、舉辦網(wǎng)絡訪談回應社會關切……

  循著一個個不尋常的亮點,我們發(fā)現(xiàn),十年的人大工作,在開放、民主的氛圍中很好地發(fā)揮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十年的人大工作,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民主在建設中成長,把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化作團結億萬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強大力量。

  民主社會的標志之一就是政治生態(tài)的蓬勃繁榮,其中就包括政治開放與透明、對民意的充分尊重和及時反饋。如今,開放、透明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效搭建了通達民意、有序政治參與的大平臺。人民代表大會所呈現(xiàn)出的“民有所呼,會有所應”正在成為中國民主政治新景觀。

  這十年,以務實、民主、開放、包容的作風,將注定在中國人大史上留下不同尋常的一頁!

  多報道來自基層的代表:贊不絕口的人代會“新風”

  全國人代會期間,人民大會堂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新聞發(fā)布廳”。3000多名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中外記者用手中的電腦和鏡頭,將這里發(fā)生的一切告訴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媒體對人代會的報道更加深入。對來自工人、農(nóng)民階層的基層代表的關注多了,因為他們對基層情況更了解,建議也往往更具針對性,更能提出老百姓關注的民生問題。

  “多報道來自基層的代表”,是2003年以來每年大會新聞中心向新聞單位提出的希望,也是十年來人大會議新聞報道工作的一大顯著變化。人們注意到,各媒體將更多的報紙版面和廣播電視節(jié)目時間留給了基層代表。來自基層的代表的新聞更多地上了新聞聯(lián)播、新聞和報紙摘要等黃金時段的節(jié)目。

  2003年別開生面的領導報道和讓人眼前一亮的基層代表報道,成了媒體贊不絕口的人代會“新風”。作為黨的十六大之后召開的一次全國人大換屆的會議,2003年全國人代會以其民主氣氛和開放程度匯聚了世界的目光。

  讓我們來看看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兩個報道片段。

  鏡頭一:2003年3月6日晚,北京市宣武區(qū)蓮花小區(qū)12號樓4單元401室??粗娨暎诵莨と藯顟焉酵仆谱谏磉叺睦习閮海?ldquo;嘿,你發(fā)現(xiàn)沒有,今年的人代會新聞有點不一樣,中央領導的報道少了、短了,基層代表的多了。你看,這幾位常委的活動合成了一條。”

  鏡頭二:2003年3月7日晚,全國人大代表、時任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白克明將代表團工作人員請來說:“這幾天,中央新聞單位對河北團報道不少。我要強調一點,關于我的報道可以到此為止,你們的任務是爭取新聞單位支持,多報道團里的基層代表。”

  別小看了這一變化。文風體現(xiàn)會風,會風反映政風。小變化折射出我們國家日益開放、開明的形象。專家評論說,我國民主政治生活透明度的增加,使人代會越來越開放,求真務實的會風直接表現(xiàn)在新聞報道較以往更為務實、貼近民生。“拉近了人代會與百姓的距離,提高了人大代表在百姓心中的分量。”

  全國人大越來越透明開放

  新聞發(fā)言人制度、網(wǎng)絡電視直播、廣泛向社會征求意見、立法聽證會、專題詢問同步跟蹤報道……這些頻繁出現(xiàn)在報紙電視、已被越來越多百姓熟悉的關鍵詞,標志著全國人大工作向著更加開放、民主、科學的方向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為保障公眾知情權,讓公眾了解人大工作,以回應公眾對人大的期待,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

  十年來的全國人大工作,開創(chuàng)了一個又一個“首次”,全國人大的運行更加透明、更加開放。

  2004年,全國人代會期間代表團團組會議開放場次增多,方便了境外記者了解、采訪大會。

  2005年10月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辦公會議通過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新聞發(fā)布辦法,對新聞發(fā)布的主要內容、主要方式作出具體規(guī)定。也正是這一辦法,確定了全國人大三級新聞發(fā)言人制度。

  2005年,全國人代會上的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首次增加名詞解釋,以便代表、委員更好地了解報告內容;審議反分裂國家法草案時,共有6個團組同時對境外媒體開放;人代會全體大會和分組會議,也更多地向中外媒體開放。

  2006年,全國人代會首次與互聯(lián)網(wǎng)直接對接,開通“網(wǎng)上新聞中心”,制作新聞中心網(wǎng)頁,為記者提供各種采訪信息和服務,記者親切地稱它“不下班的新聞中心”;擴大代表團團組會議開放場次,西藏代表團團組會議首次對境外媒體開放;增加大會現(xiàn)場直播場次,首次對委員長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進行電視直播;每天向媒體提供議案清單,提供新聞線索……

  2007年,全國人代會首次全程采用網(wǎng)上報名和聯(lián)系采訪,首次在網(wǎng)上對外公布各代表團駐地的詳細地址和電話,首次允許境外記者直接聯(lián)系采訪代表,首次公布統(tǒng)一配發(fā)的各代表團新聞聯(lián)絡員的電話號碼,首次提供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的英文版,首次網(wǎng)絡直播代表團團組審議……

  2008年,“網(wǎng)上新聞中心”服務更加完善,首次免費向媒體提供公共廣播電視信號和圖片服務。

  2009年,全國人大會議新聞中心首次設立“網(wǎng)絡訪談室”,網(wǎng)絡民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2010年,全國人大會議新聞中心首次就人大工作相關議題組織了主題為“人大立法、監(jiān)督工作”的集體采訪。

  “我們力求在采訪安排上更加開放透明,在報道組織上更加民主和諧,在記者服務上更加便捷高效,向國內外展示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負責人如是說。

  每年全國人代會,人們在關注議題和內容的同時,也非常關心人代會的形式和開放問題。人們普遍認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僅表現(xiàn)在人代會所審議通過的各項重要草案、決定上,而且表現(xiàn)在整個會議進程的開放程度和發(fā)揚民主上。

  人代會,無疑已成為體驗中國開放、透明的重要窗口。透過全國人代會,人們從中能明顯觸摸到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民主政治的諸多進步。

  開放,塑造了國家新的形象。

  民有所呼會有所應

  近年來,全國人代會所呈現(xiàn)出的“民有所呼,會有所應”正在成為中國民主政治新景觀,并受到海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外媒評價說,人代會上的議政交鋒,無疑體現(xiàn)了中國民主的進步;人代會對民意的及時回應與互動,則體現(xiàn)了對公民知情權的尊重,更筑牢了信任的基石,折射出中國強大的執(zhí)政自信。

  每年春天,越來越多的中外記者走進各個代表團、各個小組審議的會場,全方位深入報道全國人代會。宏觀調控、“三農(nóng)”問題、和諧社會、司法公正、反腐倡廉……大會上討論的這些與國家發(fā)展、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通過記者的報道,讓場外的公眾與大會上關注的熱點實現(xiàn)了“同頻共振”。

  稍加留意我們會發(fā)現(xiàn),百姓所關注的住房、收入分配、醫(yī)療改革、教育公平等熱點,近年來在人代會上都能得到真切回應。隨著人代會社會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全國人大會議新聞中心每年都會安排十多場不同主題的記者會,邀請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全國人大代表,就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話題回答記者或網(wǎng)民的提問。

  大會新聞中心負責人介紹說:“這樣做有利于公民更充分了解代表審議議案、共商國是等情況。也可以讓大會更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以便使通過的報告、作出的決議決定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真正體現(xiàn)社會的‘呼’與大會的‘應’之間的良性互動。”

  開放的人代會正在成為政府部門回應百姓呼聲的有效平臺。比如,2012年3月5日下午,在全國人代會舉辦的記者會上,國家發(fā)改委主任張平向全國人民道歉,“作為價格主管部門的負責人,我今天借這個機會要做自我批評。”并承諾有信心把2012年物價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2011年中國全年物價漲幅5.4%,沒有實現(xiàn)年初確定的控制在4%左右的目標。

  當國家“大事”與百姓“小事”相呼相應,當真誠信任與熱切關注的濃濃情意在人代會與人民間通暢流動時,我們國家的方針政策體現(xiàn)了更多的民情民意,得到了人民更多的理解與支持,我們的人代會也更鮮明展現(xiàn)出“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真正成為全國人民的人代會。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