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長與網友進行溝通,引發(fā)多方熱議。截止25日上午10點,短短一個月發(fā)出的390條微博共收獲“贊”19471條,轉發(fā)超過13.7萬次,評論超過14.3萬次,粉絲已近17.4萬人。昆明市長 表示:“希望能在此搭建一座與大家坦誠溝通的橋梁。” 政府面對重大民情,主動與民溝通贏得了社會好評。

  自從 @昆明市長 開通微博到現在,不乏一些網民提出了較為尖銳的問題,包括對中石油云南煉油廠項目的關注。面對甚至有點“刻薄”的評論,@昆明市長 在微博上回應道:“感謝大家的關注。對大家提出的問題我將認真梳理,并盡快回應。在此希望大家給予支持和諒解。”網友@摘星手116寫道:“市長柔性處置民眾對重化項目的疑懼:政府不妨把有意見的老百姓,視為政策解釋幫扶的對象,而不是潛在的維穩(wěn)對手。”

  但是一些聲音將我國網絡輿論場中言論對抗性較強、“與政府不合作”的網民稱之為網絡“刁民”或“暴民”。

  反觀網絡“刁民”的產生,多與溝通不夠坦誠有著很大關系?;仡欉@些年來爆發(fā)的網絡“官民話語沖突”事件,一個共同的特點:一些地方網絡問政工作做得不足。所以,政府干部要從以下幾方面下苦功夫:

  第一:政府干部理應比“刁民”更具寬容度。

  從言論多元、訴求各異的角度看,不妨允許網絡“刁民”的出現并生存。在這個復雜時代里,面對網絡“刁民”,政府需要寬容而非計較,需要從他們刺耳的抨擊聲音中發(fā)掘積極的因子,而不是抓住表面化的“敵意”不放。“容得下尖銳的批評”,這是提醒官民溝通中允許網民既可以做“一個大氣的參政者”,也可選擇做“一個執(zhí)著的批評者”。

  值得一提的是,“刁民”,數量上可能是極少數,但卻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神經,是撬動輿論的一個“極大值”:政府對待“刁民”的態(tài)度、處理“刁民”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管理的尺度,也成為社會各界測量政府“底線”的一把標尺。我們有時也需要思考,在合法的前提下,政府能否允許百姓的“較真”?。

  第二:政府“回應能力”需下足功夫。

  作為現代社會的政府,僅僅被動地接受“刁民”的“為難”還不夠。網絡生態(tài)的復雜性,嚴重考驗著政府管理理念與政務處置水準。疏通民意,就是要讓積壓的聲音釋放出來,在網絡意見“大雜談”中博弈,彼此辯駁,本身具有良好的引導效果,是“以柔克剛”。

  “刁言”往往因“深刻尖銳”而極富傳染力,阻擊“刁言”快速傳播中不斷變異、誤讀而形成“激化的社會情緒”,要求政府在“回應能力”上加強建設。政府部門需要用高效率的政府應對確立情緒“先導”,為政府贏得主動權。同時,針對網民的“挑刺”,政務信息公開需更尊重事實、更尊重細節(jié)、更注重互動、更注重話語的“地氣”。

  筆者綜述:在面對可能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網絡民意時,被“刁難”的政府不妨將所謂的“刁民”看成是傾聽民意的實踐載體。在網民眼里,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遠比“一貫正確”更加可信、可敬。當前,政務微博正在“圍觀”中不斷發(fā)展,官民長期有效溝通方可建立起信任、架構起“同志”般的友情。當政府和“刁民”能夠擰成一股朝著公共治理方向使勁兒的合力,那才是社會之福。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