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其實很簡單,簡單的注冊,簡單的操作。微博其實也很不簡單,粉絲和轉發(fā)功能使微博的內容瞬間大規(guī)模傳播,這種“我的微博我做主”的自主性賦予了微博強大的生命力,既助推了微博生生不息的傳播力,又展示出微博輻射乃至撬動現實生活的強大力量,從而形成了一幅“微言大力”的圖景。
小小微博已經不僅僅是網民個人發(fā)聲的小喇叭,而是成為了一個橫向連接公眾的社會神經元,由此正在強化中國社會的行動力。當前,網絡上的“圍觀”越來越多地轉化為現實中的“較真”行動,從對官員抽的煙、戴的表的詢問到對征地拆遷中權力的濫用,網絡公民正在通過權利行使的陽光將權力過程的黑箱射穿。
不僅如此,微博旨在傳播信息而非辨析信息真假這一客觀特性,也使得小微博具有較大的殺傷力,特別是一些謠言或不實信息經由網絡傳播既傷害公眾心理,又極大地傷害政府公信力?!昂贾菔ё闩粜“病薄ⅰ皣?7號文件”、 “某領導包養(yǎng)眾多情婦為其濫權”等不實信息都說明,政府機構和公民個人在小微博鋒利如刀的傳播面前都是傷不起的。微博已經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對政府治理形成了諸多挑戰(zhàn)。
微博對公共治理的三大挑戰(zhàn)
首先,微博等自媒體以其開放性加速了權力的彌散,新的權力主體與政府競爭著公眾信任,直接挑戰(zhàn)政府的網絡話語權。例如公共議程設置權是政府決策權的核心部分,有影響力的網民提出、討論公共事務,進而設置、改變公共議程已經成為現實。2007年的華南虎照事件、去年的溫州動車事故等,都凸顯出政府議程設置權的削弱。
擁有如花妙筆的人們在網絡上積極發(fā)聲,成為擁有眾多粉絲的“意見領袖”。他們或者以理服人,或者以情動人,以其語言和觀點的魅力影響公共議程中的議題增減,影響議題的討論,甚至對一個時期的公共議程的存在本身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與他們相比,政府在互聯網上的話語權嚴重弱化。盡管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已經開通政務微博,但在浩瀚而熱鬧的微博世界中,政府的形象、影響力、話語權還沒有獲得實質性進展。同時,政府網站因其刻板和有效信息可獲得性差而點擊量寥寥,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政府在互聯網上的無力感。
其次,微博進一步塑造了水平化的互聯網社會結構,直接對既有的政府權威維護構成挑戰(zhàn)。微博使每個用戶可以因為一句話、一個圖片而建立起交談關系、產生共鳴,形成一個個游走于現實與網絡的社會公共領域。
以往,政府權威的維護主要依靠規(guī)則、習俗和共享價值的不斷實踐,并以強制力威懾和福利誘導為憑藉?;ヂ摼W以每個網民為信息節(jié)點形成水平化社會結構,大大壓縮了現實社會中的權力鏈條,在互聯網上重構現實社會中的垂直權力——命令鏈條幾無可能,政府權威的維護更需要匿名世界的說服能力而非強制力威懾或福利誘惑。
換言之,既有的規(guī)則、習俗和共享價值在新媒體上都要經歷一個由公共討論再確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誰能夠說服他人認可一套規(guī)則、習俗和價值,誰就能夠贏得權威。如果政府不能及時順應互聯網的水平特征來延伸權力,那么,政府權威不僅難以維護,其流失的速度也會加快。
最后,微博信息流的方向多元性使政府管理邊界模糊,直接挑戰(zhàn)政府的回應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政府既有的條塊分割官僚結構與工業(yè)時代的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相適應,與一點對多點的傳播格局相適應。而微博等互聯網上信息流動的迅疾和多方向性使網上與網下、大事與小事、公事與私事、國內事與國外事、單位內部事與全社會的事、政治事務與非政治事務的邊界日益模糊,從而使政府在事務管理中研判“公共”邊界繼而做出反應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稍有不慎,小事就演化為大事,私事就變成公共議題,國外的事情就會轉化成國內事務,單位內部事務會成為全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經濟、文化、甚至休閑娛樂都會變成政治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