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市委市政府籌建的綜合服務網站,陽江網絡問政平臺開通兩年多以來,“網上訪民情,網下解民憂”,切實解決群眾身邊的小事,得到社會各界好評,獲得多項榮譽。(中國共產黨新聞網,10月24日)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網絡普及走家入戶,網民數量大量提升,智慧城市、便捷生活的網絡化模式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推動政府網絡問政風生水起。但是現實的網絡問政發(fā)展情況卻令人堪憂,不時有投入巨大的網絡問政平臺因缺乏群眾的互動而不得不荒廢。

  網絡問政是“聚民智、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的惠民工程,應該是為民、便民、惠民的優(yōu)質工程,可有部分地方卻辦成了困民、惱民、鬧民的劣質工程,網絡回復圖應付,顧左右而言他,政府微博談天說地等等情況讓群眾不斷打消這群眾網絡問政的積極性。各種天雷滾滾的神回復,既損害了政府的威信,又破滅了群眾網絡問政的熱情,嚴重破壞了黨群、干群關系。這個時候,“陽江模式”的成功,就顯得尤為珍貴。

  陽江網絡問政的成功,總結出了極好平臺建設的經驗:“網絡問政有沒有威信,群眾和你互不互動,關鍵看你有沒有回音,能不能解決問題。”其核心在于辦成事、辦好事。根本動力還是要有一顆惠民之心。

  群眾在虛擬的網絡上反映身邊實實在在的問題,就要回到現實,深入到群眾中,去切實解決群眾所反映的問題。群眾問題得以解決,虛擬的網絡才能與群眾連接起實實在在的真感情。這樣群眾有問題才愿意向你提,群眾有心事才會對你說,才能在網絡上與群眾良性互動。

  筆者認為,為群眾服務、走群眾路線,不是走過場式的下基層、結窮親、接地氣,而是切實要牢固樹立為民之心,行興民之舉。“處處留心皆學問”,同樣的只要有心,處處都是服務群眾的好舞臺。一根網線連萬家,網絡也是一片聯(lián)系群眾的好天地。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