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對話人物

  楊平 47歲,湖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6年12月起,擔任湖南株洲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

  對話動機

  自5月14日實名注冊登陸紅網株洲論壇以來,1個半月,株洲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楊平已發(fā)了216個帖子。起初網友不信他會是書記楊平,現(xiàn)在大家信了,不過都愿叫他“楊平同學”。

  6月25日,株洲市反腐倡廉網絡評論員座談會召開,25名網友被特聘為網評員,楊平的網上反腐算是初戰(zhàn)告捷。

  紀委書記上網,作秀還是做事?網絡是否成為反腐倡廉的有力平臺?6月27日下午,本報記者通過電話對話楊平。

  “實名注冊,我是官員中的另類網民”

  作為株洲市紀委書記,楊平在網絡實名注冊并發(fā)帖,讓他顯得有些另類。由于工作繁忙,他上網一般在深夜,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在兩個小時以上。談起一個多月來的“另類網民”感受,他說,網絡比他想像的作用大得多。

  實名注冊后曾被認為“冒名頂替”

  新京報:作為一位市紀委書記,為什么會想到在網絡論壇實名注冊?

  楊平(以下簡稱“楊”):我是2006年開始關注網絡的,主要是看新聞和查資料,后來漸漸喜歡去逛各種各樣的論壇,有時候跟下貼,發(fā)表觀點和看法。純粹就是一種愛好,那個時候還沒有實名注冊。

  今年5月,我看到一份材料,是關于實名上網的,讀了之后我就萌發(fā)了在紅網實名注冊的想法。

  新京報:實名上網,是想達到什么效果?

  楊:我主要的目的是要引導網絡。當時的網絡上,整天就是扯皮打架,對株洲市委市政府的舉措有一些侮辱性的語言、謾罵之類的。因為網絡是新興媒體,是需要有人來引導輿論的。

  這期間,我也在網絡上發(fā)現(xiàn)了不少舉報的線索。所以說,我當時就想借助網絡的力量來推動反腐倡廉的工作。而且我一實名,一方面可以更方便接受群眾的舉報,一方面對存在問題的官員有一種震懾感。

  新京報:網友看到“楊平”這個網名的時候,信不信那真的就是你?

  楊:剛開始注冊就遇到麻煩了,論壇上大概有七八個人都提出了疑問:真的是楊書記?

  當時的網管是我們紀委下屬的一名干部,只要我一發(fā)帖他立馬就刪帖,而且還留言:誰敢冒名頂替楊平書記?讓我有些哭笑不得。

  后來我的秘書就打電話給他,問:你為什么要三番五次刪楊書記的帖子?那個網絡主管聽了之后剛開始是驚訝,后來就好高興:是真的楊書記?

  新京報:“驗明正身”以后,網友對你的態(tài)度怎么樣?

  楊:我沒有想到后來反應會這么強烈。株洲的紅網每周都會對跟帖進行統(tǒng)計,我的帖子跟帖數天天都是全省第一。

  把我吹捧成“楊青天”就有些過了

  新京報:還記得你第一次發(fā)的主題帖子是什么嗎?

  楊:《株洲市領導干部作風存在八大問題》,這個帖子現(xiàn)在已經有18697人瀏覽過,有502個跟帖,是紅網上人氣很高的帖子。

  新京報:你覺得這個帖子為什么跟帖那么多?

  楊:我想,一個是因為這是我實名發(fā)表的第一個帖子,更重要的是切中了要害。其實,我早在之前的一次干部作風整頓大會上,就做了這個報告,公開點名批評了30個部門43個人。上網發(fā)帖時,我就這些實例刪掉了,把最后一部分怎么樣解決這八大問題也刪掉了。

  有很多網友就說我的這個帖子是作秀,沒有事實和例子,也沒有寫出解決辦法。后來我又不得不跟他們解釋說,拿掉事實是因為不宜于在網絡上公布這些信息,拿掉解決辦法是想多聽聽網友的意見。

  新京報:這個帖子似乎奠定了網友之后和你的交流方向?

  楊:據我了解,關注我的主要是兩種人:一種是普通百姓,抱著好奇的心態(tài),甚至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告訴我;還有一種是官員,他們會上網去查看,昨天是不是有網友點名批評我們,楊書記看了之后又有哪些回復。

  這一個月之內,大量的網絡新兵冒出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就把網絡炒熱了。

  新京報:但是,在大家熱情高漲的時候,你又發(fā)帖,大意是請求大家冷靜下來?

  楊:這是因為有一段時間,紅網一度有變?yōu)榉锤W站的趨勢,我一看有些不合適了,包括市里頭其他領導也都有一些看法了。

  當時大多數的網友發(fā)帖子都會說“楊平請進”、“請楊書記看”之類的話,把我變成了“楊青天”之類的人物,這樣吹捧就有些過了,于是我就發(fā)了一個帖子,叫做《楊平的兩點請求》。

  一是請大家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不要在網上指名道姓地披露問題,這容易打草驚蛇,如有真實舉報,可以到紀委或直接向我反映;二是請大家千萬不要對我過譽。因為我明白,一旦大家捧譽過度,不少領導都會覺得,“就是因為你楊平,我才遇到這樣的事情?!边@樣就把我孤立了,讓我成為一個另類了。

  紀委利用網友舉報辦案“雙規(guī)”一名處長

  新京報:網絡給你的工作帶來實際幫助了嗎?

  楊:有一個質監(jiān)處的案子,就得到了網絡的很大幫助。有好多搞建筑的公司都希望和這個部門搞好關系,有網友舉報說這個部門的處長腐敗。后來我們一查果然是這樣的,現(xiàn)在這個處長已經被“雙規(guī)”了。

  新京報:這兩天,株洲紀委特聘了一批“網絡評論員”,是想把網絡監(jiān)督制度化嗎?

  楊:其實我們在去年就做過類似的活動,今年就是把這項工作擴大了。我們一共聘請了25名網絡評論員,評選的標準就是政治上比較可靠,有正義感;二是要勤奮,多發(fā)帖;第三就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質,這些我們都根據網民平時在論壇上的表現(xiàn)來衡量。

  新京報:網絡作為一個反腐倡廉的渠道,你覺得有哪些優(yōu)點和缺點?

  楊:網友是具有隱蔽性的,所以說的話也相對真實,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提供的線索是子虛烏有,但是他說話時的心態(tài)絕對是真實的。哪怕就是他現(xiàn)在站在我身邊,心態(tài)也不一定有在網絡上真實。而從黨和政府來講,是需要建立一個供市民發(fā)泄情緒的場所的。人憋久了,就會出事。

  我覺得,網絡最大的缺點就是實名舉報不利于解決問題,但是缺點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的,關鍵是我們怎么去引導。

  總的來說,網絡用于反腐倡廉的正面效益肯定會比負面的大得多。

  新京報:你理想中的網絡平臺是什么樣的?

  楊: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把紅網變成反腐網。我上網,一半的原因是出于一種職責,搞反腐倡廉的行政平臺和陣地,一方面是出于我個人的愛好。你有你的風花雪月,我搞我的反腐倡廉,大家都在一個網站上共存。

  除了實名我也有一個“馬甲”

  新京報:在網絡上,你會為自己的隱私等問題擔心嗎?

  楊:上網對于我個人也是一種考驗,有人會提出疑問:你當了這么多年的一把手,自己就不會有什么問題嗎?我會拍著胸脯跟他說:既然我做紀委書記,那我就敢對我過去的一切負責。現(xiàn)在讓我意識到以后要更加“無欲則剛”,做不得一點壞事,因為已經是公眾人物了。

  新京報:市里其他領導和下屬怎么評價你上網的事?

  楊:大家其實都有一點看法的,但是都不肯說,沒有一個人當面批評或者鼓勵。其實早在我實名注冊的半個月后,就已經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了,因為大家都開玩笑似地說:哎呀,楊平成紅人啦……

  新京報:怎么堅持下來了?

  楊:前幾天胡錦濤總書記去人民網的強國論壇與網友交談的事情,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其實大家現(xiàn)在言論這么自由,和我們國家執(zhí)政能力的加強、經濟基礎的穩(wěn)固是分不開的,這樣大家才敢說真話,而且不會被壓制。連胡錦濤總書記都不害怕人民的輿論,那我作為一個地方官員,就該更有信心來處理好這個問題。

  我感覺自己是無意之中占了個先,做了第一個敢吃螃蟹并且是吃得還不錯的人。

  新京報:知道網友對你的一些質疑嗎?

  楊:說實話,網友有時候的不理解和諷刺,讓我覺得我是在自找麻煩。比如,有網友把很多年前的冤假錯案之類的發(fā)給我,我就告訴他們,我是紀委書記,各部門都有自己的職責,大家也不要對我寄予過高的希望。但是怎么說都沒用,有些人很偏激,就會指責謾罵:那你實名上網干什么呢?這不是作秀嗎?

  新京報:你怎么來回應這些質疑?

  楊:那時候我真的好氣憤,手都搭在了鍵盤上,打出了回擊的話,但是一想到自己紀委書記的身份,就忍住沖動,把這些話都給刪掉了。

  本來我的性格是嫉惡如仇的,自認為是個很剛烈的人,但是這一個月練就了我寬容的心態(tài)。

  我到這里來沒想過要作秀,也不會作秀。后來就有關心我的人跟我建議,讓我另外用一個馬甲。我也注冊了另外一個馬甲,用來解釋和回擊一些不便于公開身份的問題。

  新京報:現(xiàn)在上網的官員并不鮮見,你覺得自己和他們有什么不同?

  楊:真正這樣實名發(fā)帖并及時跟帖的官員,我在湖南還是第一個。在網上,大家都是穿著馬甲的,而我是赤膊上陣。

  我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反復告訴網民,他們總說官場是腐敗的、黑暗的,但實際上咱們大多的官員是好的、素質高的;也想告訴官員,網民大多數都是好的,有社會責任感的。

  其實,我就是官員和網民之間的溝通橋梁,既是網民又是官員。我是官員中的另類網民,也是網民中的另類官員。這兩者是完全可以互容互助的。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