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參事牛文元23日在某會議上說,中國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的數量已有154座,規(guī)劃投入的建設資金超過1.5萬億元人民幣,但截至目前,真正能夠體現智慧城市的內涵,以及智慧城市建設的最基礎的東西一個也沒有看到。這一番話讓人不得不冷思考眼下智慧城市的熱潮。

  在這股熱潮里,住建部已公布了兩批共193個智慧城市試點城市,還有行業(yè)預估的2萬億投資規(guī)模,以及越來越多的城市提出要加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設隊伍之中……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其實說到底,城市建設到最后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住在城市中的人。那么鑒別城市是否智慧的最終標準還應落實到為人民服務上來。

  智慧城市發(fā)展這些年,基礎設施有了,項目工程也在不斷推進,運營商、解決方案提供者都已經在這條產業(yè)鏈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惟獨市民很難接觸到城市的智慧。三網融合的普及,4G的商用,智能公交、智能家居等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東西其實正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雖然當下,智慧城市的內涵還不夠豐富,無法達成愿景中所提到的便捷程度,但正因為智慧城市建設還在探索階段,才更需要重視頂層設計和總體規(guī)劃的重要性。而建設一個怎樣的城市才能算是智慧城市,如何用具象的指標來衡量,那么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準體系的重要性也應同時受到重視。

  目前,全球智慧城市建設正處于初步探索研究階段,在很多方面還未達成共識和建設標準,也缺乏成熟的評價指標體系。因此,開展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十分必要和及時。制定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研究國內外智慧城市的發(fā)展過程,能借鑒成果經驗,使我們少走彎路,對于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第五屆(2013)中國智慧城市發(fā)展年會暨首屆(2013)中國智慧園區(qū)建設與發(fā)展高峰論壇”將于2013年12月19日在廣州隆重舉行,本次高峰論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廣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承辦。會議將發(fā)布中國智慧城市發(fā)展水平評估報告,內容涉及到智慧城市評估指標的設計,為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提出客觀評價和重要指導意見。

  智慧城市的技術層面,包括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頂層設計和總體規(guī)劃,以及信息化推進等各方面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每個因素都十分重要不應該厚此薄彼,而在具體的標準制定和監(jiān)督下,城市的智慧化建設將更有方向可循。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