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生存在互聯(lián)網的影響力似乎無孔不入的包圍之中,不僅網絡媒體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閱讀習慣,而且網絡言論甚至開始影響國家政治,如“周老虎”和“躲貓貓”之類的故事。然而,在網絡為民意表達提供了巨大機會和便捷渠道的同時,近來越來越多的網絡調查卻不免讓我們產生一種疑慮:對網絡調查結果不恰當的應用可能是一種信息陷阱。

  我有一次在課堂上講到問卷調查的時候,在電腦上隨意打開了某個網站的網絡調查,然后問學生們這樣的調查在方法上存在的問題是什么。對學社會學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大家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種調查方式存在的嚴重技術缺陷,無論是測量工具的設計(如所問的問題往往過于主觀,核心概念未經定義),還是抽樣的方式(如無法確定回答者是否多次提交問卷)。因此,這樣的調查在科學意義上并不是一種社會科學研究,而只可能是一種社會輿論的表達方式,其結果中所包含的無法控制的偏見和誤差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當然不能要求所有的網絡調查都要符合嚴格的社會科學方法要求,畢竟網站不是學院或研究所,他們的職能主要是提供一般的社會信息,卻不是必須提供科學信息。網絡調查通常也能反映出某種社會意識的傾向,雖然把所有的網民當作抽樣對象(即抽樣框)顯得大而不當,卻是很便捷、操作性很強的一種做法。因此,關于網絡調查真正的問題實際上并不在于網站如何就一些熱點問題展開網絡調查,而是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調查結果的信息價值和意義。也就是說,媒體把網絡調查的結果當作一種談資也許無可厚非,但關鍵是千萬不要“上綱上線”,把這種東西當作是可信的科學結論。真正能夠作為科學分析依據的民意調查在方法和操作上都有著很高的技術要求,而目前我國的很多由非專業(yè)機構組織的社會調查,特別是網絡調查,在專業(yè)意義上還不能被認為是“真正的”民意測驗。

  民意測驗是現(xiàn)代社會常見的信息獲取手段,最典型的如美國歷屆總統(tǒng)大選期間各種調查機構所做的民調,除了幾十年前因為抽樣方法上的錯誤而導致誤判的一個案例之外,嚴格按照社會科學方法設計的這些調查以相對較小的樣本量和電話調查等迅捷實施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權威性得到世界公認。但在這個光鮮外表的背后,是高度專業(yè)化的設計和操作,而這正是目前我國網絡媒體所普遍缺乏的技術能力。

  現(xiàn)代社會科學在方法論上一個基本的要求是價值中立(valuefree),即要求研究者需要用實證手段去發(fā)現(xiàn)社會事實,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意愿去解釋某種社會現(xiàn)象,尋找對自己的有利的證據和結論。目前的網絡調查存在的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是很多缺乏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基本訓練的媒體從業(yè)者把網絡調查結果的社會意義隨意放大,基此推論出所謂的“民意”,甚至不惜違背常識。重視民意和為民意表達提供某種制度化手段,都是現(xiàn)代社會基本的氣質,但被曲解的“民意”卻可能嚴重誤導社會輿論,對社會構成傷害,當然首先被傷害的就是媒體本身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我上課的時候還有一次是把我在街頭得到的某個企業(yè)的調查問卷用來給學生做了一次測驗,讓學生分析這份問卷在設計上和操作上存在的方法論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企業(yè)決策可能造成的影響。這份問卷共包含了15個問題,但這些問題在本質上是一個問題:就是不厭其煩地問調查對象對這個企業(yè)的產品和服務的感覺是好是壞。這相當于兩個陌生人談話,一個人不斷換著角度問對方對自己的印象如何,而根據常識我們就能知道,在一般情況下,這種問話不太可能得到真實有效的答案。在學生們的分析結論中,也沒有一個人認為如果企業(yè)按照這個調查的結果做出決策會是明智的決定。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