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清楚企業(yè)界對CIO與IT人員是否有所謂的“刻板印象”,估計一般人會認為IT算新興的高科技,技術含量比較高,搞IT的人大體比較聰明、智商不低??墒钦嬲谄髽I(yè)長期從事信息化管理工作,難免就會發(fā)現,一幫不笨的人所做出的事不見得件件都漂亮,有些事回頭看看也許還挺蠢的??梢姡斆魅伺c有智慧的人并不是一回事。
一位CIO同行曾介紹過其一段親身經歷:他們企業(yè)因組織變革,管理權限和授權匯報關系有大調整,牽扯到現有ERP系統(tǒng)的整個三級業(yè)務審批流程也要相應調整、修改,系統(tǒng)配置工作量相當大。在討論具體解決方案時,分管副總裁和職能管理部門、業(yè)務公司老總及CFO、CIO意見有分歧,難以達成共識,最后是CEO定了調,但卻未形成書面紀要。CIO心想既然大老板都拍板了且工作量又大,就開始安排IT部門動手做配置調整,等到幾十人天的工作量完成80%左右后,分管副總裁堅持的意見卻占了上風,于是推翻了原有方案,這就是說IT部門白忙乎了,令CIO十分郁悶。我在聽到這段經歷后,覺得這位同行在這類管理事務的處理上,太一根筋了,有些“笨”。
IT是技術,有其相對嚴謹的科學規(guī)律,IT專業(yè)人員因此也容易不知不覺地形成一種非黑即白式的“零一”思維,容易忽略黑白之間那大塊的灰色地帶。其實,經驗豐富的CIO都知道IT應用的難點絕大多數都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管理、溝通、協(xié)調問題。ERP等管理系統(tǒng)之所以難以實施成功,絕大多數是因為它與企業(yè)文化、管理問題交織在一起,尤其因為國人習慣講話看場合看對象、聽話聽話外音、心口不一、臺上臺下不一。在這種人際氛圍里,CIO僅有高智商是不夠的,如果CIO不認真開發(fā)自己的管理與商業(yè)悟性,不下大力氣琢磨復雜且難以尋得規(guī)律的內外部人際關系,難免會像上文那位CIO似地吃不少苦。
有位做了5年CIO的同行曾感慨萬千地說:“做IT經理時,有如在山腳,看著半山腰郁郁蔥蔥一片,非常向往,那時工作雖辛苦但單純而寧靜;做CIO后,有如過了半山腰,峰頂在望,卻發(fā)現越往上寒氣漸漸逼人、呼吸漸漸困難,此處不算高卻已寒風凌冽,感覺痛苦而嘈雜?!?/p>
CIO絕對不是一個“綠色、健康而長壽”的職位。一位年紀尚未到知天命的CIO同行在做了近10年CIO之后,有次在會議茶歇時,開玩笑地對其他CIO說起他的發(fā)現——管理者在企業(yè)權力大小與CXO 字母中的“X”筆畫數成正比,CIO如果過于耿直、為人處世都像“I”那樣直統(tǒng)統(tǒng)地,肯定會到處碰壁,唯有像他自己那樣經過多年歷練、學會打“工作太極”,也就是將“I”漸漸磨彎了,才有可能成為COO等更高職位的人選。
以往,我管理過不少各類聰明的專業(yè)人員,曾經仔細觀察并琢磨過這類人的特質,以及他們對待各類情商相對較高(如翻譯、行政文秘)的人的態(tài)度。我發(fā)現,銷售高手容易因為業(yè)績好而自恃功大,研發(fā)專業(yè)技術骨干也會因工作“技術含量高”而自恃門檻高,他們即使嘴上不說,心里也常常視文秘等行政人員于不屑。而IT人士一般都欣賞或崇拜技術高手、行業(yè)精英,雖然沒有銷售高手和研發(fā)骨干的“本錢”大,但因行政、人事、財務等事務不屬于IT專業(yè)事務,而普遍不重視或不愿意做。我接觸過不少IT專業(yè)出身的CIO也有類似傾向,而他們往往人際關系都處理得不太好。
其實,不論是“CXO”中的哪種人,優(yōu)秀的管理者大多都是一專多能的。CIO的非專業(yè)IT事務中,除采購、人事管理外,還有許多文秘行政管理事務,如設備管理、文檔管理、會議組織、商務交往與對外公關等,我認為,管理并處理好非IT業(yè)務,對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綜合能力,乃至情商都很有好處。
按照哲學家的簡單定義,“哲學”就是“愛好智慧”,所謂智慧則有“完整”和“根本”兩個特點。處于不知會持續(xù)多久的艱難經濟環(huán)境中,企業(yè)各級領導都應該認真思考包括信息化在內的諸多管理的本質。我認為,CIO能夠有效組織起一個學歷不都很高、也不見得個個聰明,但結構良好、配合默契的IT團隊,高質量、高效率地解決與信息化相關的管理問題,實現領導與關鍵用戶部門共同認可的工作績效,就很能體現CIO的智慧。
以前,我對老子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有所為”上。最近,我重讀《論語》,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蔽覐闹蝎@得了另一重要啟發(fā)——應更加注重“有所不為”。IT從業(yè)者,包括CIO在內,要想有更好的職業(yè)發(fā)展,需要更注重處理人際關系、調整好心態(tài)、尋求自身心靈的真快樂,這樣才可能做到莊子所說的“心游萬仞”且“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有智慧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