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出現了一批完全可以與國際先進水平比美的物流信息化成果,如中遠集團的海運信息系統(tǒng)、全國鐵路信息化調度系統(tǒng)、電子口岸信息系統(tǒng)等,均在國際上堪稱一流。當然,多數物流企業(yè)和企業(yè)物流的信息化程度還不夠高,政府監(jiān)管信息平臺的開放性和互通性也亟待改善,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信息平臺建設才剛剛起步,物流信息化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IT技術應用廣泛不同階段重點各異
從技術角度看,物流信息化的不同階段會關注不同的技術重點。在基礎建設階段,對硬件需求比較集中,尤其是輸入/輸出設備。近年來物流信息網絡的基本框架多采用“互聯網為干線+ 無線識別為末端”的結構,所以采集信息的設備如POS機、條碼識別器(及打印機)、RFID讀寫器、GPS終端等發(fā)展較快,競爭也很激烈。到了信息化中期以信息整合和平臺建設為重點時,對于SOA技術和中間件、專業(yè)化的集成解決方案、安全設備等需求上升。到了后期,則以知識管理技術和相關IT產品為需求重點。
應該指出的是,目前已經有一批企業(yè)積累了豐富的數據基礎,開始考慮以信息資源開發(fā)利用為重點的建設,但是能夠提供支持的國內IT廠商極少。如果不能看到這樣一個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并做好準備,國內IT廠商可能會失去一個重要的市場機會。
講到物流關注的信息技術,不能不提及RFID,其被認為是最能夠發(fā)揮價值的技術。但是幾年的實踐表明,原來對于RFID的市場估計過于樂觀。其中原因很多,例如標準問題、成本問題、技術問題等。雖然物流產業(yè)仍然看好RFID的應用前景,但是物流界本身對于RFID產品的需求不會很大。這是因為物流企業(yè)是通過對物流設備、容器的監(jiān)管來間接地掌握物品狀態(tài)的,所以物流商只會在車輛、集裝箱、托盤等設備上加裝RFID芯片,而且多半是可以反復使用的。
這樣的市場總歸是有限的,真正的大發(fā)展要寄希望于大多數物品能夠加裝RFID芯片,但這完全是由制造商或貿易商決定的。歷史上,制造商和貿易商曾采用條形碼提高管理水平,這項技術也惠及到物流商。今天的規(guī)律沒有變,商品識別的技術提升仍然要依靠制造商和貿易商,只是今天的制造商、貿易商、物流商正在整合成供應鏈,共贏的機制有助于各方的合作,也有助于新技術的應用。
物流整合浮現商機IT廠商需貼近市場
物流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和市場容量受到IT供應商的青睞,但鎩羽而歸的投資者不在少數,全軍覆沒的也大有人在。這其中存在兩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