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開曬問題多數(shù)“籠統(tǒng)”

  在本次公開的“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系報告中的一個“固定”章節(jié)。初步統(tǒng)計,曬出報告的49個國務院部門和29個省區(qū)市中,13個國務院部門、10個省區(qū)市所列出的問題比較直觀、詳盡,而其他國務院部門和省區(qū)市歸納出的問題則比較宏觀、概括。

  如司法部,談到去年政務公開存在的問題時,寫到“2013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但仍需進一步完善”;煙草局,“自《條例》發(fā)布以來,信息公開工作經(jīng)過多年的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國家能源局,“重組以來我局在處理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面臨許多新情況,遇到許多新問題,我們將根據(jù)具體問題研究工作方法,不斷加強完善我局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建設”。

  較直觀、詳盡列出問題的13個國務院部門、10個省區(qū)市中,“更新不及時”、“公開渠道單一”、“公開的信息群眾不關注、群眾關注的信息不公開”為三大共性問題。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起草人之一、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武漢大學教授沈陽(定期發(fā)布互聯(lián)網(wǎng)季度輿情報告)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也曾表示,《條例》實施6年來,各政務網(wǎng)站普遍存在上述問題。

  問題

  1 發(fā)布不主動 更新不及時

  商務部、文化部、國家旅游局和遼寧、河北、廣西、廣東、黑龍江都總結出,部分司局或少數(shù)政府部門信息公開不主動、不及時,如國家旅游局直言“有的公開內(nèi)容長期不更新”。

  上述部門和地區(qū)分析了發(fā)布、更新不及時的原因。如商務部稱,“部分司局對信息公開重視不夠,對主動公開政府信息的職責不了解,對信息公開的原則、范圍、方式和目標不明確,造成有些信息發(fā)布不及時、不充分”;如廣西稱,“一些部門信息公開重形式輕內(nèi)容”。

  哪些屬于國家秘密不應公開?王錫鋅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由于法規(guī)對此未做出明確界定,導致信息公開效果受到影響,且個別部門或地區(qū)以此為借口“逃避”公開義務。

  廣西、江西兩地再次提到了上述“涉密”公開問題。廣西稱“一些部門政府信息公開的保密審查與公文流轉結合環(huán)節(jié)還不到位,影響了政府信息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的同步推進”。江西稱“一些地方和部門因擔心密級界定不準,部分應當主動公開的信息未能及時公開”。

  2 公開渠道單一 流于形式

  文化部、交通運輸部、央行、質檢總局和河南、廣東等均提到,目前的政府信息公開方法單一。

  如質檢總局提出“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渠道還需進一步拓寬。當前政府信息發(fā)布的主要渠道是新聞發(fā)布會、門戶網(wǎng)站和報刊電視,尚未開通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發(fā)布信息的渠道,公眾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對多種載體的利用方面還存在不足”;河南提到“政府信息公開平臺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還存在公開方式單一、流于形式等現(xiàn)象”。

  如何拓寬公開渠道?在報告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章節(jié),上述部門和地區(qū)都提出了新媒體戰(zhàn)略,文化部提出“構建文化信息資源目錄體系管理平臺,以文化政務數(shù)據(jù)庫為中心,構建文化云服務支撐體系”;廣東提出“推出省政府門戶網(wǎng)站微博、微信及省政府公報微信。推動各地、各部門積極使用政務微博、微信發(fā)布政府信息和互動交流”。

  3 “公開的不關注,關注的不公開”

  商務部、審計署和山西、河北、山東、江西,都提出存在公開內(nèi)容的貼近性問題。

  如商務部提出,“如何更貼近企業(yè)和公眾需求,以及提高公眾對獲取政府信息公開渠道及內(nèi)容的了解,減少重復申請和咨詢,仍需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

  山東則提出,“公開的信息群眾不關注、群眾關注的信息不公開,特別是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點領域信息的公開還不夠充分。有的行政機關對重大行政決策解讀和社會關注熱點信息公開重視程度還不夠高,對社會關切的回應工作還不夠主動、不夠及時”。

  山西、江西也提出,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社會關注度高的領域,如“三公經(jīng)費”、食品藥品安全、環(huán)境保護、安全生產(chǎn)、征地拆遷等信息公開,與群眾的期望還有差距。

  對話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

  政府不公開信息需列“清單”

  新京報:一些與百姓生活相關的部門依舊沒有開通微信和微博,比如人社部。對此,他們應該怎么樣做?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王錫鋅:政府信息公開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一些是法定的,比如官方信息公開網(wǎng)站,新聞發(fā)布會等,這些都是硬性公開機制,都是有要求的。當然,信息公開載體越多,效果越好,信息公開依靠更多的技術來做,這是一種趨勢,開通了政務微博,可以更有效地發(fā)布信息,有效地溝通和互動,這種形式有比沒有好,當然,已經(jīng)開通的微博微信,我們也要看它們的質量,實質是最關鍵的,政府微博需要好好地維護。

  新京報:你此前提出,縣級政府是行政透明的薄弱處。就此次的公開情況來看,這個問題依舊存在。請問應該如何解決?

  王錫鋅:縣級政府一直是行政透明的薄弱處,這個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推動力沒有得到很好的激活。目前我們國家推動政務公開的動力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推進,這樣動力就會遞減,我們應該要改變這種單一模式,實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引擎推動模式,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加強監(jiān)察部門的督促作用,讓法院申請司法保障更有效。

  新京報:一些部門以國家秘密為由,公布信息不夠詳細,這種情況如何解決?

  王錫鋅:從制度層面來講,目前,我國的保密法過于原則化和抽象化,對于主體和權限的規(guī)定比較寬泛,從實踐層面來說,審查的程序不合理,都是自己部門來審查,審查本身形同虛設。

  最重要的是修訂2008年實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條例只是一個行政法規(guī),應該提高對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層級,提升為法律,對不公開的情況要標示清楚,就像李克強總理經(jīng)常說的“權力清單”,凡是不公開的都要列舉,而之外的都要公開。

  申請政府信息公開不需要門檻,這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這個法律門檻很低,如果相關部門不受理,你可以起訴。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