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紛紛攘攘的“冰桶挑戰(zhàn)”熱潮中,國資委官方微博“國資小新”接受挑戰(zhàn),并轉而倡導“滴水行動”,幾天內募集9000箱飲用水捐贈旱區(qū)。這件事,為所有央企,也為政府部門上了一堂很好的新媒體傳播課:怎么在新媒體時代講出一個好故事?

 
  《連線》雜志給“新媒體”下的定義很簡單: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進行的傳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舊媒體是一種一對多的傳播,人們不是故事的作者就是讀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賞者。而新媒體與此相反,是一種多對多的傳播。它使每個人不僅是被動的觀眾,更可以成為故事里的演員。
 
  在變化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央企如何完成新時代的新聞宣傳與形象塑造,某種程度上就取決于,它能否適應新媒體時代傳播規(guī)律和游戲規(guī)則。簡單來說,過去輿論是由新聞塑造的,而新聞是由媒體書寫的,但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由每個人書寫,輿論由所有人構成,能否完成形象塑造,也就要看你怎樣講好你的故事,并且讓公眾參與進來,一起和你講好這個故事。
 
  “國資小新”是怎么讓公眾參與進來,一起講述“滴水行動”這個微公益故事的呢?
 
  首先,善用新媒體話題,遵守游戲規(guī)則。面對網友的點名, “國資小新”在捐助ALS“瓷娃娃”800元后,決定不再“濕身”,并發(fā)出“滴水行動”倡議。出于輿論環(huán)境的現實需要,政府部門和中央企業(yè)急需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屬于自己的話語體系,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無視互聯網環(huán)境中的熱門事件、熱門話題,“國資小新”倡導滴水行動之所以能夠迅速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當然與巧借“冰桶挑戰(zhàn)”東風有關。
 
  其次,善盡社會責任,講好服務為民的故事。善用新媒體,并不意味著盲目跟風追趕潮流,而是從社會責任出發(fā),創(chuàng)造自己的游戲規(guī)則,講述自己的故事,這正是“國資小新”此次新媒體運用的點睛之筆。2014年入汛以來,中國糧食大省河南遭遇63年來最嚴重夏旱,數十萬人出現臨時性飲水困難。問題就擺在這里,不再“濕身”,并不是對“冰桶挑戰(zhàn)”的否定,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倡導與開展微公益活動——向旱區(qū)首批捐贈1200箱飲用水,并倡導央企和社會機構共同捐水——既在關鍵時刻彰顯了央企責任形象,更符合民心民意,所以能迅速獲得央企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并取得良好的輿論反響。歸根到底,故事真情實意,才能打動民心。
 
  目前,輿論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深度變化,不順應輿論環(huán)境轉變的宣傳形式注定是難以為繼的。不妨假設一下,“國資小新”的“滴水行動”如果不是通過新媒體形式,而是采取傳統(tǒng)的做法和宣傳方式,還能取得今天這么良好的社會反響嗎?由此看來,現在最緊迫的,是告別那么多年來的傳統(tǒng)宣傳模式,完成新媒體思維的轉型。
 
  隨著習近平主席關于“著力打造一批形態(tài)多樣的新型主流媒體”的講話出爐,新媒體話題再度升溫,對于政府和企業(yè)而言,如何善用新媒體完成形象塑造,“國資小新”以一個微公益活動中的實戰(zhàn)操作,為央企做出了不錯的示范。媒介融合時代,換個新媒體馬甲易,善用新媒體思維難。對于企業(yè)和政府部門而言,成功無法復制,它們必須尋找屬于自己的故事。不僅故事本身要精彩,還要熟練掌握新媒體規(guī)則,邀請公眾一起講出你的故事。這既是自我反思的需要,也是對輿論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回應。只有所有政府部門和企業(yè)都能夠用新媒體講述自己的故事,展示真聲音,才能從容面對這個新媒體時代。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