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調查梳理廣州12區(qū)(市)政府信息網站存在的問題之后,《新快報》持續(xù)發(fā)力,又調查了各區(qū)(市)政府的下屬單位網站,發(fā)現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欄目空白、動態(tài)和公告欄目不常更新、網頁無法打開等問題頻現,其中有4個區(qū)(市)不規(guī)范網站過半,多個部門官網觸及關停整改“紅線”。
政府官網處于“僵尸”、“睡眠”狀態(tài),其實并不奇怪,特別是考慮到很多政府部門已將信息發(fā)布等功能遷移到微信、微博、APP等平臺的話,過分苛責政府網站運營不力恐有失偏頗。因為從某種程度來說,政府部門的平臺遷移是追隨受眾的,若受眾已習慣于通過微信、微博來和政府溝通的話,有些政府網站陷入“睡眠”狀態(tài)其實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或許該思考的是,有沒有必要一刀切地要求所有政府網站維持運轉,進而使得基層政府不得不從本不富裕的人力物力中撥出一部分來勉力維持,這未必是民眾之福。比如我們看到,各區(qū)(市)官網在普查壓力之下確實做出了一些整改,明顯改進的是大都加強了政民互動欄目,其中增城市政府官網此前僅有1條2009年的征集情況,目前已經更新至4條;海珠區(qū)起碼有7個區(qū)屬單位在4月20日前后新推出了民意調查,可惜,均只有一兩個人參與。
意見征集從1條增至4條,民意調查推出了、但只有一兩個人參與,這樣的整改或許在普查中就可以過關了,但從實際效果來說呢?有多大的意義?政府網站整改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查閱相關文件可知,此次普查的目的在于“有效解決一些政府網站存在的群眾反映強烈的 不及時、不準確、不回應、不實用 等問題”,那么如果從這個目的出發(fā),我們更需要看到的恐不止是政府網站形式上的整改,而應以是否有效回應群眾關切為標準,考察網站發(fā)布究竟是以政府為中心的單向發(fā)布,還是以解答群眾問題為宗旨的有效互動,否則,即使政府官網完善了各個方面的發(fā)布內容,但仍不能有效回應群眾問題,意義何在呢?
對于一項檢查來說,采用統(tǒng)一模板來考察的好處是便于評估,但弊端就是很容易流于形式主義。竊以為,如果真正想促進政民互動的話,應該是從民眾投訴比較多的問題倒查:哪些部門被投訴得比較多?哪些部門對民眾反映的問題死不回應?按說很多政府部門都在做輿情監(jiān)測,對各個網絡平臺的輿情應該都有所了解,那么從問題出發(fā),有針對性地解決和回應久拖不決的問題,可能比從形式上完備政府網站內容更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