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湘評論》刊登中共湖南省委副秘書長、省委網信辦主任卿立新《驅動“互聯網+”新引擎打造群眾工作“升級版”》署名文章。在文章中卿立新明確表示,深入推進“互聯網+”做好群眾工作,堅持“從網民中來,到網民中去”,是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大勢所趨、形勢所迫、優(yōu)勢所在。(11月3日紅網)
當全球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作為現代化的重大機遇,無疑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一大制度契機。而對于正處于高度開放、流動的社會轉型期,長期呈現服務資源分散、信息無法共享、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管理體系難以應對時代需求等困局下的傳統(tǒng)的基層治理模式來說,更是機遇與挑戰(zhàn)疊加,亟待改變。全民觸網,互聯網就成為最活躍、最廣泛的開放交流平臺,如此社會管理模式的革新,尤其是居于管理末梢的最基層,更應把當此成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陣地,基層管理創(chuàng)新實踐的實驗田。
正如卿立新基于對湖南網情的精準把握下對湖南在積極探索運用互聯網開展群眾工作方面的成績肯定,湖南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手段,推進基層治理改革創(chuàng)新,進行一系列有益的實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
“用戶思維”服務群眾、激發(fā)群眾活力打造群眾工作的新理念?;ヂ摼W的“核心”無疑是“用戶”,把“用戶思維”,運用于群眾工作中,以群眾為核心,聽取群眾之需,急群眾之難,解群眾之困,服務群眾是新理念的第一層;讓群眾一起參與民主參與社會管理,共同參與社會建設,是新理念的第二層。湖南在“三問”、“湖南精神”征集提煉、“十三五”規(guī)劃修編等一系列重大活動和決策中廣開言路,發(fā)揮網絡正能量集聚民意、民聲、民情、民智,以此提高各項重大決策的科學性,正是基層管理創(chuàng)新的范例。
暢通與群眾的溝通渠道打造群眾工作的新平臺。湖南正大力構建三個大平臺:一個是以“湖南微政務”為核心的雙微聯動“公共服務”體系,對省市縣三級的覆蓋,以信息公開、網上辦事、民生服務功能為主功能;第二個是“新湖南”“時刻”等新聞客戶端傳播平臺從州縣到千家萬戶的延伸,打造疏導網上民意的最短路徑;三是“云計算政務服務大平臺”,打造服務規(guī)范、體驗便捷、建設集約、資源共享的全省網上“政務超市”,真正讓“群眾跑腿”變成“數據跑路”?!盎ヂ摼W+”的群眾工作平臺,切實打通了與群眾直接溝通的渠道,群眾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建議、解決實際問題,都更便捷順暢,群眾參與社會事務和社會管理的積極性更加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效率和水平也大幅提升了。
網上‘聯動’、網下‘互動’,打造群眾工作新機制。湖南著力建立健全網上網下協(xié)調聯動機制,統(tǒng)籌處理好“網上”與“網下”的關系,做到網上快速響應、網下高效辦理,切實維護好群眾合理訴求和根本利益。并且健全考核評價機制,科學劃分“互聯網+群眾工作”的責任范圍、責任界定、問責形式,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同時,著力健全各級各部門收集、分類、交辦、督查、反饋網民群眾意見建議的鏈式工作流程,完善日??己说摹霸诰€監(jiān)督”制度、網上回復的警示通報制度、答復質量的抽查回訪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用互聯網將“人”與“公共服務”以數字化的方式全面連接,讓溝通零距離無極限。常態(tài)化服務管理、大調解、大聯動、大監(jiān)督等工作機制,最終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解、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為進一步探索群眾工作開辟了新天地。
通過“互聯網+”,激發(fā)和引導群眾力量,積聚社會發(fā)展的正能量,是湖南社會基層管理的有益實踐。我們看到,一個驅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的強大引擎正在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