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推進政務公開的著力點)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這是繼2000年發(fā)布《關于在全國鄉(xiāng)鎮(zhèn)政權機關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制度的通知》、2005年發(fā)布《關于進一步推行政務公開的意見》、2011年發(fā)布《關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之后,中辦和國辦就政務公開發(fā)布的第四份規(guī)劃性文件,它意味著我國的政務公開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注重雙向互動。信息公開不是單主體、單向度的政府單方行為,而是雙主體、雙向度的官民互動行為,既依賴自上而下的政府自覺,又依賴自下而上的公眾倒逼。一直以來由于傳統管制思維的束縛,行政公務人員習慣運用行政權威,以發(fā)號施令的方式對社會公共事務實行管理,忽視公眾的主體地位和知情權利,不善于和群眾、媒體進行互動交流,導致我國政務公開基本上還是處于政府動員的模式,公眾的有效參與相對較少,信息公開后的解讀和回應工作不及時,信息的服務性、針對性不強,削弱了政府信息發(fā)布的效果,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盎ヂ摼W+”時代,政府部門既要主動發(fā)聲,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確保在應對重大突發(fā)事件及社會熱點事件時不失聲、不缺位”;又要加大政策解讀力度,“提高政策解讀的針對性、科學性、權威性”;同時還要通過多種途徑,擴大公眾參與,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構建基于互聯網的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從而實現“信息發(fā)布、解讀、回應”的三聯動,徹底改變某些“公開的信息百姓不關心,百姓關心的信息不公開”的局面。
實行負面清單。負面清單作為限制政府權力、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的一項重要制度變革,在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一直以來,由于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于信息公開的范圍界定模糊,哪些信息應該公開、哪些信息不該公開沒有一個清晰的邊界,導致實踐當中有些部門對信息公開的例外規(guī)定進行擴張性解釋,使得公眾的知情權受到限制,信息公開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對此,《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指出要依法積極穩(wěn)妥地實行政務公開負面清單制度,明確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引入政務公開工作。即將不予公開的范圍以清單的方式明確列舉出來,對政府機構而言,除了負面清單上所列信息之外,其余信息一概對外公開,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對廣大民眾而言,除了負面清單上所列信息之外,其余信息都有權利知曉,做到“法無禁止皆可為”。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廣到政務公開領域,能夠徹底厘清公開與保密的關系,給公權力以清晰邊界,給私權利以充分保障,使政務公開有了很強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打破各種阻礙信息自由流動的實際障礙,從而推動我國政務公開向縱深發(fā)展。
抓好教育培訓。深入推進政務公開,既需要完善的制度建構,也需要健全的執(zhí)行機制,更需要高素質的人員隊伍。目前來看,由于長期受行政傳統的影響,一些行政公務人員往往不能正確認識手中握有的資源和權力,沒有把公開政府信息當成一種義務,有的甚至把信息公開作為換取利益的籌碼,沒有普遍樹立起依法公開政務信息的法治意識。針對這種狀況,在全社會培育透明行政理念,全面提升行政工作人員的公開意識和公開能力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各級政府要把政務公開列入公務員培訓科目,依托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等干部教育培訓機構,加強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培訓,增強信息公開意識,提高發(fā)布信息、解讀政策、回應關切的能力,使政務公開成為每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自覺意識和主動行為,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政務公開工作干部隊伍。
加強考核監(jiān)督。逐步建立健全政務公開監(jiān)督體系,是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首先,要把政務公開工作納入政府及其部門政績考核范疇,加大分值權重,制定一套科學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定期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考核評議??己嗽u議要力避考核主體的單一格局,注重內部評議與外部評議相結合、自我評議和社會評議相結合、領導評議與群眾評議相結合,積極吸納第三方機構對政務公開質量和效果進行獨立公正的評估,增強考核的科學性和公信度。其次,加強人大、社會公眾以及新聞媒體對政務公開工作的監(jiān)督。各級人大可以成立專門監(jiān)督機構,對政府行政信息公開的情況定期進行監(jiān)督檢查,并提出評估意見。鼓勵廣大群眾和新聞媒體就政務公開工作追蹤報道、提出質疑、進行舉報。另外,強化激勵和問責,對政務公開工作落實好的,按照有關規(guī)定予以表彰;對公開工作落實不到位的,予以通報批評;對違反政務公開有關規(guī)定,不履行或不充分履行公開義務,并造成嚴重影響的,依法依規(guī)嚴肅追究責任。從而推動政務工作向縱深發(fā)展,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政務公開體系,確保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標能夠如期實現。
(作者:山東省委黨校趙迎輝)
(作者:山東省委黨校趙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