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是百姓與政府部門溝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地方政府公開電話多達數(shù)十個,卻存在電話難打通、難溝通、難辦事等問題,不僅使得熱線電話難以發(fā)揮應有效力,也給政府公信力帶來了負面影響。
 
  “以便民為本”是十八大以來確定的最重要的執(zhí)政理念,要建立一個真正的服務型政府,很顯然,政府與老百姓的溝通渠道不可缺少。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今天,要擴大“官民朋友圈”應非難事,可以現(xiàn)場辦公紓解難題,也可以設立接待日傾聽民意,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進行網(wǎng)絡互動,但最好操作的還是熱線電話,一根線,這頭連著政府,那頭連著百姓,感情就在這樣的溝通中不知不覺地拉近了。然而,為何會有總也打不通的熱線電話呢?
 
  一種情況也許是“沒空接”。政府機關的公務員,尤其是領導干部,一天到晚沉溺于文山會海,忙于各種的上情下達,忙于各種的迎來送往,忙于各種的檢查調研,而對于“接電話”這樣的小事往往就被忽略了。殊不知熱線電話才能真正聽到基層的聲音,了解群眾訴求,才能找到最好的工作方向。
 
  一種情況也許是“不愿接”。熱線電話的設立往往是被“形勢所逼”,情非所愿,甚至是個別領導的為了作秀的一時心血來潮,因此開通之后并沒有安排專職人員負責接聽,即便是安排了也會有休假、出差、調動等等變故,此等情況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任憑熱線再熱,遭遇的依舊是“冷場”。這種花架子的做派,老百姓尤其反感,也令政府形象大打折扣。
 
  另一種情況是“不敢接”。老百姓打熱線電話基本都是反映問題的,而且往往還都是很棘手的問題,接了熱線就等于是接了一個燙手的山芋,政府干部避之猶恐不及,誰還愿意自尋煩惱?所以,熱線開通很多都是從社會上招聘“客服”,群眾打電話一問三不知,要解決問題還是得“走程序”。說到底,這樣的熱線純屬糊弄,是在跟老百姓玩躲貓貓的游戲,是一種變了花樣的不作為。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福建視察時提出了“以便民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2015年3月3日,李克強在“兩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創(chuàng)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增強政府執(zhí)行力和公信力。”而要真正地建立服務型政府,真正地做到親民和愛民,何不從一部暢通的熱線電話開始呢?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