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荊楚網爆出新鄉(xiāng)市副職多于鐵嶺,全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搜索副職編制運動。在成都、廣州、北京等地,媒體報道"網友競相披露"各地副職人數(shù)。有人說這番“競相披露”是媒體熱衷炒作,是網友頭腦發(fā)熱,其實我們還不妨看著是由政府信息公開引爆的政務監(jiān)督熱潮。

  網友競相披露的信息均來自政府網。而政府網如此前所未有的引人注目,源于今年5月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其中,網絡成為政務公開一個最直接最普及的方式,無疑這是政府在民主政治方面所作的探索,這也是人心所向。有了政府網和信息公開條例,網友才有可能發(fā)現(xiàn)鐵嶺、新鄉(xiāng)的副職膨脹。

  此前的政府,就像冰箱里的燈,門一關,他們在干什么,干好干壞,誰都不知道。對一些政策規(guī)定,老百姓只知道政府說的,政策的作用意義何在?哪級政府說的、執(zhí)行范圍、程序、時間都不清楚,找不到依據,政策就在某些官員嘴里拿捏,可以今天這樣說明天那樣說,個別張狂的官員甚至聲稱"我的話就是法"!

  政府和公眾信息如此不對稱狀態(tài),被某些官員津津樂道,成為暗箱操作、公共權力濫用的溫床。而許多地方政府門戶網站成為擺設,久不更新、市長信箱無人回復等成為普遍現(xiàn)象,網民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不理不睬。

  條例實施后,如果還把政府網當著忽悠百姓的擺設,將有可能遭遇投訴。今年10月,就因為在政府網上未查到相關資料,政府部門對其詢問又沒有在規(guī)定時間內給予答復,公民徐建國起訴當?shù)卣僭V,成為湖北“政府信息公開第一案”,此后各地相關案例不斷。

  同樣是披露,為什么在政府網公開后風平浪靜的信息,被網友一披露問題就大了,就成熱點了?不只是媒體炒作網友頭腦發(fā)熱那么簡單,關鍵在于網友把那些“排排座”的市長副市長們稍加統(tǒng)計分析,數(shù)出11位之多,再關聯(lián)到其他地方類似信息,從個案中得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副職扎堆”——如此把政府網上“死”信息整“活”了。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普通民眾參政議政的意識在逐步強化,民眾已經不能滿足于網上公開的“死”信息,還希望得到背后的再生信息。相比之下,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工作至少滯后兩步。

  一方面公開度不夠。目前,對于政府網“政務公開、網上辦公、交流互動”等三大基本功能,許多地方還只是剛剛邁出第一步。2005年的一項政府門戶網站調查顯示,460家部屬、省市、縣級網站中,90%政務公開執(zhí)行較好的網站評分也只拿到10分中的6分,其中政務交互服務能力最弱,只有5家達到6分。嚴格的說,讓網友誤解,就是信息公開不夠,另一方面,在對相關信息的更新、整編、分析、解讀方面,網友的參與性越來越強,政府部門在“誤解”和“追問”下的解釋就顯得頗為被動了。

  當然,條例實施不到一年,我們不可能要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馬上做到盡善盡美,更不能因為不完善就否定政府網的作用。而"競相披露"無疑在推動政務公開進程上助了一把力,新鄉(xiāng)乃至全國眾多政府部門從此要謹慎自查一下了:本地政府網上信息公開程度夠不夠?內容是不是真實?公開的承諾是不是執(zhí)行到位?否則只怕下一個被披露的就不僅是鐵嶺、新鄉(xiāng),不只是副職問題了,不只是被解讀式披露,還有被起訴的可能。

  將這場“網友競相披露”當著《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情況全民大檢驗的開始,希望最終促進政府網功能越來越完善,條例執(zhí)行越來越完善,那時候“競相披露”自然會消失。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