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沾化縣15名縣長助理,安徽省霍山縣11名副縣長,遼寧鐵嶺市20位副市長……“曬官員職數(shù)”成了當前網民津津樂道的話題,更成為媒體追逐的熱點。從“曬官員職數(shù)”中可以看到,公民參與政治監(jiān)督的力量以及熱情。俞可平在12月3日,在一家媒體做訪談時提出了“民主增量”的概念,并稱“只有通過公民參與,民主政治才能真正運轉起來”。當前網絡流行的“曬官員職數(shù)”,無疑是公民通過網絡參與民主政治的表現(xiàn),也是“民主增量”的典型案例。

  長期以來,各地方政府有多少官員,享受什么待遇,不會有人去關注。不知道情況,公民的監(jiān)督權是無從談起,申請公開職位數(shù)和財政供給,反而會惹來白眼以及冷冰冰的“無可奉告”。無可奉告的意思,有的是說你級別不夠,或者說沒有理由公開,如果你爭辯幾句,說不定會落個“別有居心”的下場。正因為有了今年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才有了沈陽市民溫洪祥,要求當?shù)卣汲院冉哟荣M用給當?shù)毓賳T造成的尷尬,也才有了湖北黃岡市民徐建國,因區(qū)級交通部門不及時回復將后者告上法庭并勝訴。

  政府信息公開是常態(tài),不公開是特例;主動公開是常態(tài),被動公開是特例。網上電子政務工程的實施,再加上政府部門對信息公開的重視,這樣,沾化縣也好,霍山縣也好,鐵嶺市也好,才將官員以及各項分工信息發(fā)布于網上,這才有了網民“曬官員職數(shù)”的權威資料。

  不僅如此,網民曬官員職數(shù),更多的還是對我們政治上的一些政治陳疴的觸動。官職設副職數(shù)有沒有譜?任免程序是否存在漏洞?財政負擔有多重等等網民質疑,更像人大代表或政協(xié)委員的議案提案,尖銳的質疑,使得政府或官員,不得不有所顧忌或者觸動。鐵嶺市不得不將20位副秘書長頁面刪除,新鄉(xiāng)市不得不及時發(fā)布“情況說明”,這種不對稱的輿論監(jiān)督,使政府,官員成為弱勢的一方。

  胡錦濤同志在今年6月20日人民日報發(fā)表講話時說,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保證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胡錦濤同志的講話,給了網絡巨大的功能和發(fā)揮的余地。參與、表達、監(jiān)督,更是網絡的優(yōu)勢所在。“假華南虎照”、“溫州官員借出國考察旅游”、“孫志剛廣東被毆致死”……,無數(shù)熱點事件通過網絡推動了事情的解決,還有的給一些法律法規(guī)的修改或廢止提供了機遇。

  作為個體的公民——網民的爆料與觀點的表達,在給官員執(zhí)政提供了一道輿論監(jiān)督的防火墻的同時,完成了參與民主政治的全過程,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的一股新力量。因此,如果說改革開放30周年來,“民主增量”的變化,網絡輿論應該算上一個。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