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政治新聞版與人民網(wǎng)近日聯(lián)合推出“地方政府開通社情民意通道,你們那通了嗎”網(wǎng)絡調(diào)查,反響熱烈。截至1月5日零時,7天共有7111人次參與調(diào)查。有96.8%的網(wǎng)友認為“不暢通”。(1月5日人民日報)

  這個調(diào)查結果可用兩句話形容:情理之外,意料之中。所謂情理之外,乃是說社情民意通道本該暢通無阻才是;所謂意料之中,則是因為現(xiàn)實之中,通道不暢乃至不通,屢見不鮮,已成百姓切膚之痛。而百姓所說的不暢通,更多的是“中梗阻”。而百姓所說的不暢通,更多的是“中梗阻”。所謂“中梗阻”,就是“上下熱中間冷”、“上下急中間怠”,一言以蔽之是一些職能部門借權弄權。

  去年許多地方開展大接訪活動,接訪現(xiàn)場人頭攢動,等候的隊伍綿延數(shù)百米。來訪市民甚至從頭天晚上開始,帶著干糧和水在打起地鋪排隊。更有市民因為進場時被人流擠散,未能進入“面見市長”的輪候隊伍,急得號啕大哭……此情此景,既令人動容動情,又催人思索,發(fā)人深省。要是社情民意通道暢通,又怎么可能有情形?有些城市的“市長電話”,一年接了數(shù)十萬個,數(shù)量驚人。這些電話在奔向“市長”之前,已奔過諸多部門,奈何四處奔波,皆是難覓歸宿,于是才奔向了“市長”。

  我們的社會機制中,并不缺乏群眾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就事論事,社情民意通道已有很多。比如信訪制度,比如官員接待群眾制度,比如熱線電話,還有代表委員聯(lián)系群眾制度等等。但問題又是,這些通道往往都形同虛設。中央信訪局曾有統(tǒng)計:群眾上訪的問題,80%都有道理,這些問題80%都能解決于基層。但在兩個80%的后面,則是“有道理”的問題被當成沒道理,該在基層解決的卻得不到解決。至于熱線電話,倘若本來就只是要借其嘩眾取寵、沽名釣譽,那么熱線不熱甚至冷冰冰,恰也是必然的歸宿。

  “中梗阻”堵了社情民意通道。暢通社情民意通道首先要打通“中梗阻”。“中梗阻”又暴露出的另一個深層次問題:百姓沒有要誰不要誰的話語權。要是缺少誰得罪百姓誰出局的機制,依然是百姓百姓說了一萬句當成耳邊風過,即使有再多社情民意通道,也還是一個不暢通。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