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全國15個省、市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特別是河北、山西、安徽、江蘇、河南、山東、陜西、甘肅八省冬麥區(qū)受旱面積占到全國的96%,受旱程度嚴重,網民對此高度關注,紛紛通過論壇、博客、新聞留言板等互動平臺為旱區(qū)抗旱工作獻計獻策。截止記者發(fā)稿前,新華網網民相關留言多達近萬條,為抗旱救災提出了一些具有啟發(fā)性和借鑒性的意見、建議。
為旱區(qū)降雨創(chuàng)造條件 調水緩解旱情
網友“飛云在天”發(fā)帖說,國家糧食主產地的干旱,需要全國的支持。一定要用好有限的云水資源,為干旱的地方降雨創(chuàng)造條件。
不少網友建議加大人工增雨作業(yè)。網友“江南小文曹”表示,“加強與升級人工降雨技術,使其能快速及大量解決干旱區(qū)域燃眉之急。”
還有網友認為通過下調黃河上游水,甚至北調長江水,保證受旱農田的灌溉用水需求是目前比較有效的辦法之一。
網友“lao1000”倡議說:“建議所有進京和旱區(qū)的火車都自帶供水車廂,不用到旱區(qū)加水。最好還能為旱區(qū)運水,以解燃眉之急。”
加強農業(yè)災害預報和基礎設施建設
網友“欽明”表示:北方地區(qū)年平均降雨量稀少,并且大量集中在雨季短暫的幾天,雨水來的又快又急,常常造成水澇。建議在各個低洼地區(qū)建立蓄水池,并以用水管連接到各地農田,當作灌溉用水;同時在水量充沛的重要河川,興建大型蓄水池,在汛期來臨時大量儲水,以一個蓄水池接一個蓄水池輸送的方式,從長江、淮河一路南水北調。這樣一方面儲存雨水,一方面南水北調,既解決了沿途灌溉用水問題,又能將水源輸送至北方缺水地區(qū)。
“農業(yè)自然災害是周期性的,旱災也是周期性的,根本解決辦法一是發(fā)展水利事業(yè)。不能天旱時想起來水利了天澇時忘記了,要堅持不懈。二是加強農業(yè)自然災害的預報,提高應急反應的能力和速度。比如旱災,只要提前預報了,抗旱的措施還是比較多的,問題是預報晚了,有些抗旱措施就錯失機遇。”網友“我愛新華1230”說。
科技抗旱,實現事半功倍
許多網友建議大力應用科學技術,通過科技抗旱,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新華網友表示:“從電視上看還是大水漫灌田地的多,節(jié)水的噴灌技術普及還不夠。”
網友“程遠”推薦了自己曾實踐過的一個節(jié)水灌溉法。他說:我曾給農友做了一些水龍帶,據說節(jié)水灌溉效果還不錯。我做的水龍帶很簡單,是雙層結構,里層是塑料薄膜,作用是防滲漏;外層是塑料編織袋,承受一定的壓力。管道漏水時,換里面的塑料薄膜即可。現在回想起來,這個方案還是有用的?,F在的中距離輸水主要還是要靠渠道,大口徑地下埋管的水管造價依然很高,尤其西北地區(qū)還不能完全接納。這種水龍帶制造簡單,成本低,作為中長距離輸水還是有價值的。缺點是在冰凍期到來之前要卷起來存放。
有網友建議說,把地塊以米為單位分成干壟,每壟中間挖一個小池子,用農膜鋪設底部及四壁,然后再填上土。這種池子既可起到蓄水作用,又可防止雨水滲漏。
“可以在田里蒙上塑料薄膜,利用晝夜溫差產生的水份抗旱。”網友“Hlm.wxf”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