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王帥在網上發(fā)帖批評家鄉(xiāng)政府非法征地,結果被跨省追捕、囚禁8天。在義烏,有一個人與王帥經歷類似,但他的結局是喜悅的,這似乎為“王帥式困局”打開了另一扇門。
義烏版“王帥”名叫張玉銀,來自貴州德江,28歲的他已是義烏一家飾品廠廠長,月薪4000元。昨天,他向記者講起在網上發(fā)帖的曲折經歷。
第一帖
為家鄉(xiāng)父老反映出行難
去年臘月,張玉銀回老家德江縣荊角鄉(xiāng)水溪村過年,發(fā)現(xiàn)通村公路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他介紹,荊角鄉(xiāng)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以前出門基本靠肩挑手扛。2006年,德江縣交通局立項修建了一條長12公里、覆蓋3個村的鄉(xiāng)村公路,使沿途7000多名居民受益。
路通伊始,百姓一片歡喜。可隨后村民發(fā)現(xiàn),這條公路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因為是泥路,一到雨天,運輸物資的農用車中途被困三兩天是常有的事,摩托車翻車事故也頻頻發(fā)生。再加上多年來沒人維護,整條道路已基本處于癱瘓狀態(tài)。
張玉銀回到義烏后,把自己的調查走訪和切身感受寫成了《荊角鄉(xiāng)村公路事故頻發(fā),三村村民盼望走上平安路》一文,并于3月30日投進德江縣政府網縣長信箱。
第二帖
不滿信訪局 “敷衍了事”
次日,張玉銀接到德江縣信訪局的回復,稱以上情況在該縣各鄉(xiāng)鎮(zhèn)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說到此,張玉銀表情有些凝重:“這封回信一個基本調調就是類似問題很常見,縣里一年修了很多路,也干出了很多政績。它沒有顧及荊角鄉(xiāng)居民的感受,更沒提出解決問題的實質性辦法。”
4月2日他又寫了一篇名為《如此草率對待百姓民聲,德江民眾“信訪”路在何方?》的帖子,并發(fā)到銅仁行署網站“互動社區(qū)”里反映。
他在帖子中引用《信訪法》第三十一條部分規(guī)定,直言不諱地指出德江縣信訪局既沒有去實地調查、也沒有去實地調查的意思,是一種不負責的態(tài)度。
第三帖
疑自身合法權益受侵犯
發(fā)完第二篇帖子后,張玉銀發(fā)現(xiàn)在德江縣長信箱中的第一個帖子“不翼而飛”。于是他打電話到德江縣信訪局詢問情況。
“對方在電話里問我為什么關注此事,是哪里人?當時我害怕被報復,謊稱自己是四川人。對方聽出我?guī)в械陆谝?,問我是不是荊角鄉(xiāng)人。我反問說不是荊角人就不能關注此事嗎,然后就掛斷了電話。”張玉銀告訴記者,他發(fā)的帖子都是實名舉報,上面還有自己的手機號碼。
4月3日,張玉銀接到家里打來的電話。50多歲的父親在電話中焦急地問:“你有沒有在外邊干違法的事?縣里在查你。”
“我又沒干壞事,他們查我干什么?”張玉銀回答。父親在電話那頭沉默良久,說了一句“但愿沒有吧”,然后掛斷了電話。
同一天,張玉銀又接到數個關于此事的電話。陌生人怎么會知道自己的手機號碼?張玉銀想起自己在縣長信箱里留言時曾留下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他感到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
氣憤之下,張玉銀查找了相關資料后,寫了一篇題為《信訪局如此膽大枉法,誰還敢在縣長信箱留言》的帖子發(fā)到了德江人民論壇。
張玉銀在帖子中義憤填膺,并引用《憲法》第四十條規(guī)定: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否則在未經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到處公布隱私,屬于違法行為。
第三帖還有這樣一段話:身正不怕影子斜,但假如家人因此事而遭報復,那以后誰還敢給縣長寫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