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媒體報道:因三鹿奶粉事件被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處以記大過處分的三鹿事件重要責任人、質(zhì)檢總局食品生產(chǎn)監(jiān)管司原副司長鮑俊凱已出任安徽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打開安徽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網(wǎng)站,人們會發(fā)現(xiàn),在領導信息一欄赫然顯示:局長、黨組書記鮑俊凱。鮑俊凱的行政級別也從副廳級升為正廳級。聯(lián)想起諸多曾被問責的官員紛紛易地為官,人們在問:問責制到底怎么了?
被問責者先后復出招來熱議
不但鮑俊凱異地復職,因三鹿事件而被記過的河北省農(nóng)業(yè)廳原廳長劉大群也早在今年1月份被選為邢臺市市長。此前更有媒體報道,因對貴州甕安“6·28”群體性事件處置不當而被撤職的原甕安縣委書記王勤也已悄然“復出”,調(diào)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財政局任副局長;因“黑磚窯事件”被撤職的臨汾市洪洞縣原副縣長王振俊,已復出并擔任該縣縣長助理一職。
從王振俊、王勤到劉大群、鮑俊凱,他們在各種具有廣泛影響的事件中負有不同責任,而被高調(diào)問責的官員在悄然之間紛紛復出,使公眾對“問責制”的嚴肅性產(chǎn)生疑惑。更有學者質(zhì)疑,問責制就是讓“帶病官員”休個短假,待時機成熟便重新“安排”甚至升遷。
問責制到底怎么了?為什么那些被問責的官員會在問責后短時間內(nèi)紛紛復出?問責制到底有沒有漏洞?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走訪了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所長毛壽龍、中國社科院憲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漢華和社科院政治學所行政管理研究室主任贠杰。
毛壽龍:政府行為與群眾認知之間存在錯位
公眾對問責制存在質(zhì)疑的主要原因在于對問責的標準和程序還存在著一些模糊的地方,政府的標準和群眾的標準之間存在錯位,政府的問責和群眾的期望之間存在錯位。
由于信息不完全公開,被問責官員復出的原因、理由和程序,公眾均一無所知。“轟隆隆”被問責,“靜悄悄”重新上崗,損害了公眾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導致群眾大惑不解。事實上,許多地方在人事任免之前都要進行公示的,但只是在內(nèi)部公示,普通群眾是看不到的。在大多數(shù)群眾看來,官員被免職就是罷官,永不錄用。其實,這是由于部分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制度還不熟悉造成的。實際上,免職在制度上的意思只是免去現(xiàn)在所擔任的職務。
造成群眾對問責制不理解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政府所做的遠遠沒有達到老百姓的期望,有關部門的運作和老百姓的期望相差較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