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廣東省委辦公廳推行“網友意見建議交辦會”,實現(xiàn)“網絡施政”后,近日廣東省職能部門又設立“網絡發(fā)言人”——省工商局新聞發(fā)言人現(xiàn)身虛擬世界,一一回應網民的質疑。

  “網絡發(fā)言人”被視作傳統(tǒng)新聞發(fā)言人制度在互聯(lián)網空間的延伸和拓展,其背后是一個完整的團隊和制度,涉及網絡信息的收集、整理、匯報、交辦、回應等環(huán)節(jié)。廣東省有關方面表示:“面對網民的"放炮"、"拍磚",我們將以更誠懇更開放的心態(tài)回應網民質疑,尊重網民意見,絕不會回避。”這值得肯定。

  如今,從信息發(fā)布的角度看,中國已進入“全媒體時代”,也就是每一個國民都可能成為信息發(fā)布者,每一個公民都可以即時傳播自己看到的、遇到的社會信息。過去,一些社會問題可能會被隱沒于時間之中,難以成為造成廣泛影響的新聞,但現(xiàn)在不同了,人們的維權意識覺醒,遇到問題希望與政府有關部門及時溝通,甚至網絡問政已成潮流。對此,政府如何應對?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利用網絡服務網絡社會。

  廣東動用行政力量致力于網絡信息的搜集、整理與回應,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那么,能不能再進一步追問:政府還能利用網絡,為公民社會做些什么?

  1987年9月,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發(fā)出??墒牵澜缟系牡谝环怆娮余]件,是1969年10月發(fā)出的。顯然,中國的這封電子郵件,滯后于世界使用電子郵件近20年。

  那么,中國的行政部門使用電子郵件,又滯后于世界多少年呢?現(xiàn)在有多少官員能熟練地使用電子郵件,又有多少行政領導通過電子郵件,與行政部門、公民社會等,及時有效地交流和溝通?因此,建議對全國行政部門使用“網絡信箱行政”做一次問卷調查,只有通過調查,才能發(fā)現(xiàn)我們的行政部門離網絡社會有多遠,然后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來,以促進“網絡施政”的開展。

  可以說,現(xiàn)在網絡中出現(xiàn)的很多問題,是因為行政部門的工作方式嚴重落后于網絡社會,從而造成社會問題在網絡上積壓,致使網絡上的民怨沸騰。如果政府部門有透明化的及時網絡信息發(fā)布,如果建立來信必復制度,如果行政領導每周或每月有網民接待日、在線交流日,那么,網絡上的問題就可能會被及時解決,社會中的問題也就會減少。

  建議各級官員在政府網站上公開個人郵箱,這可能比領導接訪日更及時、有效、持久、節(jié)儉。同時開放行政博客,官員們的行政經歷、行政思路、工作內容等,都能通過網絡及時公布,這對公民關心社會、信任政府,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政府的網絡管理機構與網絡警察,也需要有自己公開的標志,對網絡有害信息及時公開提醒,對涉嫌違法行為或散布不良信息的網民嚴格依法公開處理,這都比出了嚴重問題后,再將其拘捕或采取其他措施,更具善意與效果。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