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普通民眾,都在極力主張讓政府免費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很多人認為,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務尤其要免費,任何人都應該從以政府為主的公共服務機構那里毫無約束地獲得各種信息服務。例如,任何人都可以無限制地從各級政府和部門獲得法律法規(guī)文件(的正式文本)。

  其實,這是一種比較含混不清的觀念。其原因在于大家并不清楚公共信息服務提供的成本結構,因而也就不清楚免費的具體成本內容。從政府機構來講,要向任何人提供公共信息,必須花費兩部分的成本,一是獲得(建設)成本,二是提供成本。其中的獲得成本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初始建設成本,也就是政府機構為獲得這些公共信息而投入的費用。這部分投入是一次性的,數(shù)額較大,而且不能轉移到其他行業(yè)復用。這相當于企業(yè)投資的沉淀成本,或者換種說法就是固定成本。二是公共信息的管理維護成本。為保持公共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政府機構必須配備專門的機構、人員和經費,這部分成本構成政府機構的日常開支的一部分。這相當于企業(yè)的流動成本或可變成本。

  獲得成本的這兩個部分顯然屬于財政范疇,體現(xiàn)信息的“公共”屬性。既然是具有公共屬性,自然是不能再向社會獲取收益的。其實,這才是公共信息免費服務的“免費”的具體內涵。也就是說,政府不能利用那些由財政資金建設的項目向市場收取費用、謀取利益。

  但是,就提供成本來說,這部分就不應該納入財政范疇了。也就是說,個人必須為獲取公共信息服務支付提供成本。其理由來自這樣兩點:

  一是服務的特定性。雖然從抽象角度來說,公共服務要由政府機構免費提供,但是就單次的公共服務來說,其收益對象明確地界定為具體的個人。在收益能夠比較容易地內部化的情況下,其成本就應該向受益對象分攤。

  二是收取提供成本實際上能夠發(fā)揮某種偏好揭露機制的作用。提供成本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是仍然能夠阻止那些缺乏社會道德的人任意地揮霍公共資源。這些人往往具有如下特點:一是自私,對于那些對他個人不能帶來任何好處的東西,他連一分錢都舍不得花,即使這些東西具有公共性,能夠為其他所有人帶來便利;二是缺乏公益精神,如果免費,他就會毫不珍惜甚至大肆浪費。比如,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情景:在一些展覽會場或商場促銷場合,產品說明書、企業(yè)宣傳介紹材料等隨處散落在地上;商店免費提供的白色塑料袋充斥世間各個角落,以至于演變成為當前困擾所有人的白色污染的重要來源。因此,收取提供成本實際上能夠讓公眾主動地選擇自己的公共服務需求數(shù)量與質量。從某種程度上講,“提供成本”也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一項重要策略和實現(xiàn)機制。

  我們可以用以下等式來表示公共信息服務的成本結構:T=A+bQ。我們假定,其中的T表示提供公共信息服務的總成本;A為常數(shù),表示單位公共信息服務的固定成本;b為常數(shù),表示公共信息服務的單位成本;Q為公共信息服務的提供數(shù)量。從整合比例來看,A占T的絕大多數(shù)份額。因此,A體現(xiàn)財政的公共性;b體現(xiàn)公共服務的個性化,代表了個人對公共信息服務的真實評價和價值。

  成本結構中的bQ,在不同的行業(yè)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在傳統(tǒng)的提供公共信息的紙質服務情況下,bQ表現(xiàn)為復印相關的費用;但是,在信息網絡環(huán)境下,bQ則表現(xiàn)為與內容傳輸相關的各項費用。

  從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大眾心中的“免費提供公共信息服務”中的“免費”并不意味著獲取公共信息服務的個人一分錢也不用出。“免費”的真正含義是指公眾個人不用為公共信息體系的建立和管理維護承擔直接費用,但是應該為服務于自身的公共信息服務支付必要開支。如果公共機構不免費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就是沒有認真履行其法定職責;如果被服務者個人不為享受到的公共服務支付必要的費用,就是對那些沒有機遇或條件享受該服務的其他個人的掠奪,也是社會不公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公共信息服務是公共性與個性化的辯證統(tǒng)一。

責任編輯:admin